banner
更多
个人简介
更多

人物经历

20173月,在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举行的“她•语——广东省女性艺术展”上,艺术家吴雅琳的新媒体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尤其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以西方经典大卫头像为基础,将古今中外名人形象、中国戏剧脸谱,以幻灯片形式投影到大卫头像上,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评论家对吴雅琳的概括点评。慢慢了解下去,才发现这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女性雕塑家,能写擅画、诗词歌赋,其艺术作品风格多样,从写实到写意,从传统到当代,从数码到装置,形形色色,变幻多彩;……接下来,我们就来走近这位柳絮才高且通才型的艺术家。

(一)

吴雅琳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吴绍文在新中国成立前,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是汕头市第一个成功完成开颅脑和膀胱置换外科手术闻名遐迩的专家又是一位满腹汤头歌诀,能用英文记录针灸穴位和开中药方的天才式医生。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成为汕头医学界的权威人物,很受人尊重,家庭的条件也很好。小时候的吴雅琳在念小学时一直就是小明星式的人物。她的出名,一方面是有审美品位的母亲总把她打扮得洋气可爱,另一方面则是她那惊人的艺术天赋。

  “一年级时,我画的画就被美术老师拿到全校六个年级去展示,从此,在学校里就成了小名人;美术老师看到我,总是远远就满脸含笑。学校组织百人大合唱,我被选去当指挥,因够不着,还要老师把我抱上指挥凳,而且,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很突出。”吴雅琳笑道,“不过我对医学就没什么兴趣。父亲要求我们假期在家里背汤头歌诀,一天一首,我到现在还能记得二百多首。父亲每每把医学讲得很生动,很多亲戚朋友都赶来听,但我却在旁边打瞌睡。”

在特殊年代的背景下,吴雅琳十二岁时却因父亲进了牛棚而失学,继之就是举家被发配回乡,成了一名遭人白眼的童工式农民。十三岁,吴雅琳就要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还要光着脚丫挑担走十几里路去围海造田,插秧割稻。但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争分夺秒地去给乡亲们画头像、还画大量的生活速写。“早晨4点多,天还没亮,我就起床出门画风景,因6点多钟就要准备下地干活;到了晚上,听完爸爸讲完医学,我又点着煤油灯开始写生借来的石膏像。” 此时,只有小学毕业的吴雅琳在高堂乡争取补读了一学期的初中二年级,当她每次交作文,老师们竟相传阅,并当作范文贴在学校公布栏里,在批林批孔期间,每天的课余,为乡政府在闹市中趴在高高的梯子上在墙壁上画大批判的漫画。另外,通过参加家乡饶平县文化馆的美展,和许多乡亲们屋里挂着她画得很像的素描头像,很快,16岁的吴雅琳成了四乡八里人人皆知的名人小画家。

然而,爱好文学的她,在这一时期,却又因舞文弄墨,几乎害得父亲身陷囹圄,自己再度失学,且下乡至某知青点。在公社林场,能写会画的吴雅琳经常为林场刻蜡板、写诗歌,和出手抄报,因此,她又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赞赏。“当知青这三年,我白天劳动,晚上其他女生都做手工钩通花,我就看书。那时候姐姐已经回汕头了。未来的姐夫是文艺青年。每次回汕,他都会想办法帮我借回一军书包的外国小说(当时都属禁书)。数年往返,有多少本世界名著啊!每晚点上蜡烛,苏联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一本接着一本。虽说知青年代是蹉跎岁月,但我当时内心还是相当充实的。有时看得兴起,第二天就在田头和大家分享,像《牛虻》啊、《战争与和平》啊等等,刚刚看完的章节,我就绘声绘色地讲给同伴们听。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到后来,他们干脆帮我干活,让我专心讲故事……。”吴雅琳从小对追求学识就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因此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对中、西方的人文学科也开始广泛涉猎。读过的书,经常做笔记,对认为有价值的部分,也多能背能诵。她说:“凭着父亲曾给我讲过《古文观止》和《古文评注》中的十几章名篇的功底,最后我依靠读《中华活页文选》,精读完屈原的《离骚》、《九歌》等,那里面有多少生僻字啊,我身边放着一本潮汕字典,随时查阅,坚持背诵,硬是啃了下来。” 后来,吴雅琳在朋友处,第一次接触到了唐诗宋词,霎时间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我读一、二遍就能背下来了。对于诗词,一经接触,就如见到昔日的老朋友了。”就此,也开启了她这一生与诗词的情缘。后来出版了《吴雅琳诗词选》,现又有上百首的诗词准备出版,此乃后话。

所有这些精神食粮,不仅帮助吴雅琳度过人生的低谷期,还成为她未来取之不尽的营养资源,并且融入到她以后的艺术创作中。



个人简介
更多

(二)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专业成绩入围了,但在政审上仍被视为不可录取者而与广州美院失之交臂。幸得形势的逆转和广美考官给了她的信心和勇气。吴雅琳知难而上,第二年再度拼搏,终于榜上有名!她笑称,能与广州美术学院结缘,注定了她能在这“南冥”福地中驰骋纵横,“在此前我就像是一条被控制在小瓦罐里的鱼儿,进了美院就像回到了大海,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腾跃了。”

  78级广美雕塑系一共十名学生,只有两名女生,每门课程,也只能有两个同学拿5分,吴雅琳基本是其中之一;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吴雅琳画的三幅素描女人体二幅入选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国巡回展》,被送到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上了全国数十种报纸和刊物、封面,作为当时八大美院素描集的教材,广州美术学院画册就以她的作品作为封面。其中的一幅《背面女人体》,在1988115日的《中国美术报》上被采用为吴冠中先生的一篇论人体美的文章上的唯一配画。雕塑系里有什么文娱活动,都是吴雅琳策划导演、编排节目,甚至发展到后来,广州美术学院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演出,中央台、浙江台、云南等卫视直播,仍是由吴雅琳当编剧和总导演。

在校期间,吴雅琳专业和人文学科齐头并进。昔年的文化积累和训练使她具有强于同龄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字能力,特别是思考不同文化的相互关系使她的思维活跃性也逐渐形成。当1982本科毕业时,由于某种原因,本要留在雕塑系的她阴差阳错地去了理论教研室从事艺术理论学习和教学。而这段经历却给了她去中山大学中文系旁听当代文学概论和宋词赏识等课程和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当代理论学习的机会。这就比当时美术界提前接触到当代艺术的观念,因此,大大开拓了吴雅琳的视野。“两年后我开始上理论课,第一堂课就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因为当时的美术界在理论观念上还是相当地滞后,我借助了文学界、电影界开放的理念,所写讲义内容新颖,思想活跃,很受年轻学子欢迎。”

 后来,因为吴雅琳素描功底好,时任院长的郭绍纲老师又将她转调到教育系执教素描。八年的素描教学, 吴雅琳 重视审美推崇雄强与力量,对基础绘画依仗客观但又尊重主观感受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带来别具一格的感受,至今还有好几位颇有成就的昔年学生念念不忘。

90年代初,全国8大美院雕塑系绝大部分师生依然还在创作以写实人物为依托的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之时(值得一提的是,雕塑在当时中国美术界,观念明显比绘画滞后),气氛相对沉闷。吴雅琳在1991年所创作的雕塑作品《一韵知秋》,显然如同一曲清新、悠扬的牧歌,沁入了人们久旱的心田。该作品形式感很强,一下子让人眼前一亮。“当时有不少艺术家都做得很好,画得也很好,唯独缺的就是在理论上的思考。”我看过大量的中西方史论,认识到艺术的价值在于:“你是哪个年代的人,你就要做那个时代的事,做出引领时代的作品。我经常跟学生讲,任何一件作品,几百年、上千年后被挖出来,考古断代要能推断出它的准确时代才有意义;如果考古学家推断错了,那不是考古学家的问题,而是艺术家的问题。我们的人体雕塑做得再好,做不过古希腊和文艺复兴,因为我们缺这个欣赏人体美的文化历史传统。另外,人家也把这方面的审美空间做尽了。所以,我们必须做自己的东西”。吴雅琳在《一韵知秋》组装时,就有雕塑家跑来学习。在此之前,她研究过非洲木雕,研究不同的材料,又研究了当代艺术,并将这一切融会贯通,用现代的点线面体来表现,同时她又融入了古希腊的黄金分割,使得作品既有现代感,又秉承了传统。就这件作品而言,“内容是其次的,首先是形式语言上的创新。圆形、三角,横线和竖线,这些几何图形和线条,比例得当了,首先就会让人产生轻松愉悦之感。我再给它一个内涵,跟这种感觉是相吻合的就可以了。因此,一经展出,大受欢迎,且获环境雕塑优秀奖,后来该作品被广州星海音乐厅收藏了。”之后连续创作的《海上生明月》、《闺中少妇》等一系列充满形式趣味和诗意化的作品,纷纷获奖和被美国帕沙迪纳艺术设计学院和广州画院等海内外机构所收藏。这一系列作品的问世,在当时的雕塑界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并成为许多年轻人效仿和关注的重点。90年代初,应该说是吴雅琳在艺术创作上初露头角的年代。而在本学院的理论和基础教学十一年之后,迎接她的,就是满载各种学术能量的正式回归、1993年,时任院长的梁明诚老师把她正式调回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个人简介
更多

人物经历

20173月,在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举行的“她•语——广东省女性艺术展”上,艺术家吴雅琳的新媒体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尤其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以西方经典大卫头像为基础,将古今中外名人形象、中国戏剧脸谱,以幻灯片形式投影到大卫头像上,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评论家对吴雅琳的概括点评。慢慢了解下去,才发现这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女性雕塑家,能写擅画、诗词歌赋,其艺术作品风格多样,从写实到写意,从传统到当代,从数码到装置,形形色色,变幻多彩;……接下来,我们就来走近这位柳絮才高且通才型的艺术家。

(一)

吴雅琳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吴绍文在新中国成立前,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是汕头市第一个成功完成开颅脑和膀胱置换外科手术闻名遐迩的专家又是一位满腹汤头歌诀,能用英文记录针灸穴位和开中药方的天才式医生。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成为汕头医学界的权威人物,很受人尊重,家庭的条件也很好。小时候的吴雅琳在念小学时一直就是小明星式的人物。她的出名,一方面是有审美品位的母亲总把她打扮得洋气可爱,另一方面则是她那惊人的艺术天赋。

  “一年级时,我画的画就被美术老师拿到全校六个年级去展示,从此,在学校里就成了小名人;美术老师看到我,总是远远就满脸含笑。学校组织百人大合唱,我被选去当指挥,因够不着,还要老师把我抱上指挥凳,而且,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很突出。”吴雅琳笑道,“不过我对医学就没什么兴趣。父亲要求我们假期在家里背汤头歌诀,一天一首,我到现在还能记得二百多首。父亲每每把医学讲得很生动,很多亲戚朋友都赶来听,但我却在旁边打瞌睡。”

在特殊年代的背景下,吴雅琳十二岁时却因父亲进了牛棚而失学,继之就是举家被发配回乡,成了一名遭人白眼的童工式农民。十三岁,吴雅琳就要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还要光着脚丫挑担走十几里路去围海造田,插秧割稻。但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争分夺秒地去给乡亲们画头像、还画大量的生活速写。“早晨4点多,天还没亮,我就起床出门画风景,因6点多钟就要准备下地干活;到了晚上,听完爸爸讲完医学,我又点着煤油灯开始写生借来的石膏像。” 此时,只有小学毕业的吴雅琳在高堂乡争取补读了一学期的初中二年级,当她每次交作文,老师们竟相传阅,并当作范文贴在学校公布栏里,在批林批孔期间,每天的课余,为乡政府在闹市中趴在高高的梯子上在墙壁上画大批判的漫画。另外,通过参加家乡饶平县文化馆的美展,和许多乡亲们屋里挂着她画得很像的素描头像,很快,16岁的吴雅琳成了四乡八里人人皆知的名人小画家。

然而,爱好文学的她,在这一时期,却又因舞文弄墨,几乎害得父亲身陷囹圄,自己再度失学,且下乡至某知青点。在公社林场,能写会画的吴雅琳经常为林场刻蜡板、写诗歌,和出手抄报,因此,她又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赞赏。“当知青这三年,我白天劳动,晚上其他女生都做手工钩通花,我就看书。那时候姐姐已经回汕头了。未来的姐夫是文艺青年。每次回汕,他都会想办法帮我借回一军书包的外国小说(当时都属禁书)。数年往返,有多少本世界名著啊!每晚点上蜡烛,苏联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一本接着一本。虽说知青年代是蹉跎岁月,但我当时内心还是相当充实的。有时看得兴起,第二天就在田头和大家分享,像《牛虻》啊、《战争与和平》啊等等,刚刚看完的章节,我就绘声绘色地讲给同伴们听。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到后来,他们干脆帮我干活,让我专心讲故事……。”吴雅琳从小对追求学识就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因此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对中、西方的人文学科也开始广泛涉猎。读过的书,经常做笔记,对认为有价值的部分,也多能背能诵。她说:“凭着父亲曾给我讲过《古文观止》和《古文评注》中的十几章名篇的功底,最后我依靠读《中华活页文选》,精读完屈原的《离骚》、《九歌》等,那里面有多少生僻字啊,我身边放着一本潮汕字典,随时查阅,坚持背诵,硬是啃了下来。” 后来,吴雅琳在朋友处,第一次接触到了唐诗宋词,霎时间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我读一、二遍就能背下来了。对于诗词,一经接触,就如见到昔日的老朋友了。”就此,也开启了她这一生与诗词的情缘。后来出版了《吴雅琳诗词选》,现又有上百首的诗词准备出版,此乃后话。

所有这些精神食粮,不仅帮助吴雅琳度过人生的低谷期,还成为她未来取之不尽的营养资源,并且融入到她以后的艺术创作中。



个人简介
更多

(三)

之后的廿几年艺术生涯,我们发现吴雅琳时不时总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90年代中期之后直至今日的20年间,可谓是吴雅琳景观雕塑创作的繁荣时期,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她笑谈“都记不清自己完成了多少座室外景观雕塑了。”这些目前矗立在革命圣地延安、西安国家公园大明宫、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香港荔枝角公园、广西苍梧李济深故居、中山市孙中山纪念馆、江门市院士路等等大小上近百座景观和纪念性雕塑,记录着中国行进的历史、同时也承载着吴雅琳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探索的创造力。而在此期间,吴雅琳的室内架上雕塑作品创作方向也从诗性的形式语言走向了写意。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获得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方案优秀奖的《剑斩风浪》。“从十五六岁起,我就开始看《三国演义》,觉得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好。他的东临碣石、他的横槊赋诗,他在《龟虽寿》中描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都给人强烈、深刻的印象。我借用他的衣袂,结合江风的旋转,表现江上的千寻风浪,表达他壮怀激烈,以及我内心的理解与感受。”

另一件获奖作品《长安别韵》,从人物的动作形态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吴雅琳创作时对外部造型的表现而直达精神层面的快意。

就景观雕塑而言,为西安大明宫创作的大型作品《霓裳羽衣》,展现出吴雅琳对团队统筹调控的领导才能和构思创作上在传统文化上的深厚修为。

一共廿几个近3米高的人物造型,要求在一个半月之内就要完成全部泥稿创作。就一般而言,光风中飘舞的衣袂就够大家磨上几个月了。如此一来,运筹帷幄,研究出有效手段,方可打胜这场战役。《霓裳羽衣》是一部唐朝宫中大曲。相传唐玄宗梦游月宫,但闻仙乐飘飘、见神女云端起舞,曼妙婆娑。醒后,他将梦中所闻所见录下,令乐工排练,玉环编舞,成就了这部宫中舞曲。因唐朝将道教立为国教,道家精神乃道法自然,追求万物当顺应自然变化。如何在短时间内去表现神女衣纹线条的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如何将唐女的容颜塑造得合度?吴雅琳快速组织、调配好数十人的队伍,年轻的雕塑家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顺势而为。通过大胆借自然生态中待放花苞,融入神女衣裙,以自然形转化为艺术形,借自然生命力催生艺术生命并表现了音乐的律动和神女在风中起舞的姿态。因道教以金色为贵,整件雕塑吴雅琳大胆采用了青铜贴金的样式,显得金碧辉煌,这与唐明皇梦游月宫,所见神女身披金光相吻合,并能够由内及外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境界。整座雕塑最后如期落成于西安大明宫内,在艺术的表现上被业内誉为大明宫内最出彩的雕塑之一,又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互相辉映。

作为雕塑家和艺术的传播者,在她几十年从艺生涯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她所学的西方艺术的渗透和转化一直是一种潜在的自觉。近二十年来,吴雅琳足迹遍及海内石窟寺观和海外各大博物馆,多年的积累,逐步深化了她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和如何传承的思考。

凭着当年自学打下的古文基础,吴雅琳又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2013年她的《十二地支》就是完全根据易学和面相学进行创作的。《十二地支》是中国古代纪历法的一种,它与天干和生肖属性有着相应的内在联系。故在创作上吴雅琳“子”对应“甲”,对应“鼠”而加以形象化,使“子”既是象征生命初始的少年郎,又具甲字脸更具鼠相且体态机智灵活。十二个拟人化形象,以此类推。“什么脸型配什么身材、什么面相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都是很讲究的。像‘甲’字脸型配机灵的身材,‘由’字脸配粗短的身材,这在传统相学上就是入格,有品相,不入格就会显得怪异……”、“地支跟生肖是十二对等;地支象征生命,从无到有,从生命的开始到慢慢成长,再枝繁叶茂直到生命的结束;由生肖决定个人的面相,而面相又决定了个人的性格,这些都呈现在作品里。”

不愿重复自己的吴雅琳时不时总会给大家带来惊喜。而最出人意表的是在数码雕塑上所做的开创性尝试。通过反复的创作实践,新作《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就是她历时五年后所产生的艺术结晶。这是一件以现代技术将东西方传统艺术完美结合的创新作品。该作品以西方传统经典大卫头像为基础,并采用投影和动画技术,通过时空转换而达成。投影采用古今中外名人头像、中国戏剧脸谱并通过不断变换,形成一种被投影人物脸部表象与大卫的脸部结构互为改造、相互契合而呈现出来的全新视觉。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无法契合的中国面相都只能被放弃。这一现象,正好说明中西艺术的融合、转换并非易事。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吴雅琳拒绝表面化的挪用和抄袭,而是尽力去寻找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契合并使其产生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因此,她一直期待着一种可能——不同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出新的里程碑。

除《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外,《合璧——艰难的回归》也是她另一件不能不提及的作品。

19975月,吴雅琳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一进中国厅,就被中国造像的美震慑住了,全身一阵发麻。“当时看到的是一尊北宋的木雕思维菩萨,神态是如此安详、自在,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好,是我在欧洲的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上都不曾感受到的。这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啊,可为何在这里呢?

考察的地方越多,吴雅琳就越有感触,无论是在国内的博物馆或石窟,从中国流失出去的古代造像,能保存下来的大多有身无首。因此,身首合一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证的问题。在看到山西天龙山造像的资料和实物以后,吴雅琳萌生了创作这件作品的念头。“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天龙山25个石窟的造像,都被日本人先后盗空了,且经由他们流失到世界各地。由于天龙山造像很独特,国际上学术界还有专门的‘天龙山式样’之称。天龙山的大部分造像,基本都知道身在哪里,头在哪里,唯独法国吉美东方美术馆的一尊只有残躯的天龙山大佛,到目前也没弄清楚头在哪里。我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拍了许多造像的头部回来,觉得风格比较接近的,就挑出来,用数码形式让每个头像都跟身子配对一下,让观众来评判哪个头像更匹配。”她说;以一种虚拟的对接,来完成我心目中祈求的合璧和回归。

  这一件融汇了美术、科技、考古、历史、社会学思考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吴雅琳雕塑里那份沉甸甸的力量,且让人感受到一位女艺术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个人简介
更多

(四)

60岁后,吴雅琳开始专注于对综合性材料及水墨的人物题材研究并进行形式规律分析与审美比较研究,这在当代艺术家中并不多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养分,在当代媒材上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从中随形造像、因势而为,著名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认为:“传统的精神和当代的观念能够做到真正的融合,其实并非易事,但在吴雅琳的作品上,我们不难看到,这二者的邂逅竟然是如此的自然和契合”。著名艺术批评家钱海源认为:吴雅琳胸中有诗有画,因而作画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当行笔付彩于纸上,艺术美和灵气十足的艺术形象便跃然纸上,给人以艺术的审美享受,非常了得!”。作为一位中国实力派的女性艺术家,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本体语言能进行较为系统、理性、具体的分析研究,这并非每个对传统感兴趣的当代艺术家力所能逮。就新媒材而言,早在十年前,吴雅琳在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邀就在教学和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一本《表现性素描》的美术学院教材,独树一帜地将新材料在绘画中的表现性做了详尽的分析和从技法上做了积极的引导,并鲜明地寻找到“新材料产生新形式,新形式产生新观念”的艺术创作理论依据;在吸取转化传统雕塑造型语言而创作《十二地支》《养生四相》等作品的同时,吴雅琳对中国传统人物雕塑的研究又撰有多篇学术性论文,近几年先后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全国性的重要学术期刊,此番著述不仅对艺术家而言,甚至对当今艺术史论研究者而言,都是极为难得之举。

可以说,吴雅琳的人文修为、年轻时的一再 “跨界”而构成的知识结构和她擅长挑战和拓展新事物的行为特色,成就了她近年来在数码艺术的影响力。对综合绘画的特殊表现,也开始引起艺术界再度的关注。同时,她也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艺术肩负着使命感的师者,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有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学习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理念。另外,从小饱读诗书,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和重视审美的她早就形成了独特的诗人气质,平素对写诗填词的信手拈来,不经意地用野花装点书房画室,在艺术圈中更是被传为佳话

    综上所述,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到吴雅琳的人生正所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柳絮才高的她虽已步入甲子之年,但依然充满创造活力,无论是雕塑、绘画、诗词、艺评,乃至舞台编导,可以看出,背后承载的,是她对人文的厚重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以艺术的形态,描绘出她六十年的七彩人生。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