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个体、个性、个别——谈吴雅琳从艺从教40年——孙振华

个体、个性、个别——谈吴雅琳从艺从教40

 

孙振华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今天上午,吴雅琳老师带领我们很认真的看了她的作品、文献,我是很有感触的。我和吴老师是同龄人,前年,我们一起在大理喜洲做了一个“雕塑56”的活动。这里面有隋建国、傅中望、陈云岗、吴雅琳等十位雕塑家。聚会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各人谈自己的成长历史,今天在展览中所看到的实物资料和故事,就是在喜洲吴老师讲过的,所以看起来就显特别的亲切。看过这个展览,我想到了3个关键词,我想在此和大家做一个分享:这三个关键词就是个体、个性和个别。

首先说个体,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面临大时代里,只能是脆弱的,任何人都是逃脱不了。但是,在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改变的大时代面前,个体的命运和可能性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现象。面对我们这代人所遇到的大时代,经常听到许多人心生抱怨,感叹生不逢时,该读书的时候没有书读等等。这的确是普遍的命运和不可抗拒的事情。但在此同时,我发现每一个个体都是不相同的。德国的大思想家、诗人歌德有句名言:个体是不可言传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他独到和独特的东西。现在我们经常会参加一些校友会的活动,比方初中、高中或大学的校友会,大家见面后,发现都是同学,差别却很大。很多人所谈的内容不外就是买房、养生、理财等等,不少同学之间很难有什么共同的语言,回想当初,大家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个体,在一个大时代中,是可以选择的,就像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吴老师的身世非常坎坷,她的身世和遭遇,浓缩了这个大时代中很多人的命运。但她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不屈服。冯骥才先生说过: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但吹不动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就在于不顺从。确实如此,在大时代的浪潮当中,有些人是在推波助澜,有些人是在随波逐流,还有的人,是在剑斩风浪!

面对大时代的浪潮,每一个个体是如何选择的?这才是我们在吴雅琳老师的个案之中,要领悟和思考的,否则这个展览,就没有完成她的意义。我们通过展览,不光是看到她的各种才艺,这仅仅是个表面,重要的是通过展览,去了解她对命运的不屈服、她的抗争、自强不息和剑斩风浪的精神,这才是那个大时代所留给我们非常好的财富,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好好总结的。

第二点谈个性。个性主要是从她的艺术创作来讲。大家都知道,她的艺术创作是多方面的:诗、书、画、雕塑,甚至还有表演艺术等等都有涉及,还有理论著述、研究等等。就她所涉及的这些方面和领域而言,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核心的基调,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她的艺术个性中最突出的基调是“审美”。她40年的从艺生涯,追求的是“美”。而她的文化底色,我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尽管她主张学贯中西,学古代的同时也学习当代。这里面可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比方说她来自潮汕地区,潮汕地区不仅仅出商人,潮汕地区也是一个很有文化积累的地方。华夏文明在中原一带和其他地方,经过多年的战乱,许多传统已经丧失了,可在潮汕地区反而能够得到保留。今天我唯一感到有点小小遗憾的,就是没能够听到吴老师用潮汕话朗诵一首古代的诗词,听说那是非常好听的,是中华正音!真正华夏语言保留好的是潮汕话、客家话和许多江南地区的方言。听说宋代官话保留最好的就是在今天的镇江。过去我们都认为华夏文化主要在黄河流域,其实华夏文化有一个不断南迁的过程,反而在今天的到福建、广东等地保留下了很多中原文化的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等等。而吴老师的个性里面的那种审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除家学渊源以外,与地域文化对她的影响,应该是很有关系的。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个别。坦率的说,吴雅琳现象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是一个个别的现象。其实,像这一代人,在整个的雕塑队伍里面,像吴老师这样不仅做雕塑且涉猎这么广泛,其实是不多的,应该说是个别的。事实上,杰出的人,都是少数,如果比比皆是就很难成为杰出的了。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个别中,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和领悟?这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经历了文革,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些个别现象?这才是我们要深究的。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首先,一个人的童子功很重要。在座各位,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如果要培养后代,营造一个爱学习,爱艺术的好的家庭氛围是多么重要。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家学对他的影响,因家风而形成的童子功,影响非常大。今天的孩子们更多的是看手机啊,看电视啊,一定被要求读诗、背诗了。

第二个功底和修养很重要。我有一位大学的老师告诉我,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主要是文学传统,就是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我想这应该是对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这么多东西,她主要靠什么来传承?主要是靠文字来传承。而诗歌就是中国语言文字中最精炼、最优秀、最典型的部分。所以,一个人要养成传统文化的修养,打好基础,首先就看你对诗歌有没有兴趣爱好,看你读不读诗。我们将来不管是作雕塑也好画画也好,你要学习艺术,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下功夫,要把中国文学、诗歌的基础打好,这才有利于未来更好的发展。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一个艺术家,除了文学修养之外,还时时刻刻要有理论上的思考。吴雅琳老师是从事实践的艺术家,但她喜欢写作、喜欢理论,毕业时还分到了理论教研室。她当系副主任的时候还和韩小囡办了个名叫“交流”的小刊物,定期免费派送全国各兄弟院校。其实没有人要求你去这样做,但这种理论上的交流是一个人在艺术上能否取得更大成绩的重要方面。为什么说吴雅琳是个别的,就是她在理论上有兴趣,理论上肯钻研和思考,并且勤奋地著述。这就是我所要谈的体会:个体、个性和个别。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