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剑斩风浪”吴雅琳师生雕塑巡展展评(深圳、珠海站)

2015-11-03 11:51:22 来源:艺术家提供


  吴雅琳老师是我们系的名教授,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名师。她从艺从教数十年,如今桃李满天下,并取得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而她本人,就如同陈云岗先生所说,是一个才女。这种“才”不仅表现在她的艺术创造上,也表现在她的教育思想上——她能与时俱进,敏锐捕捉当代雕塑的发展趋势,所以,她在带研究生时率先注意到了数码雕塑的发展,并在林国耀主任的支持下,带领系里老师成立了我们自己系的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

  吴老师年轻时在潮汕地区已小有名气,如今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有非常好的影响力,而对我们雕塑系来说,这样一个师生展,充满了师生情、同学情,也书写了我们系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般而言,这种师生展特别容易体现出新老两代人的不同,但当我看完初展后,我认为并不存在新老之间的对比和差别。首先,是老的不老。吴雅琳老师刚刚步过中年,在艺术创作上,在系里最早开设数码雕塑课程。而她亲身实验、革新、和研究生一起,共同研究、尝试、发现。因此,她的心态仅有25岁。

  这一次的师生展,他们7、8个学生都各有精彩。一方面她是一种传承,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思想,包括她对艺术、对雕塑的理解,如何在学生当中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师生展在一起,反过来从学生身上我们又可以反馈老师,她的一些思路、她的一些成就,而且也可以看到学生们的成就。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广美雕塑系蒋剑涛主任

  吴雅琳老师为我们雕塑系带了一个好头。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深厚,我是非常赞赏和钦佩的!她主持的这个展览,质量是相当高的。她不仅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水平,如果拿到国外去,拿到中国的专业展场去,级别都是很高的——主要就是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制作上的精良!

  我在做系主任期间,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做好这个宣传、推广的工作。现在,由吴老师带好头,带着我们的学生,带着我们的艺术家,把雕塑系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和吴老师是从改革开放的77年入学,到后来同事数十年,足足有38年了,我很了解她。文革使我们这代人得不到真正的教育,但她居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我是主任,她是副主任,但她对雕塑系付出很多。她关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她的发掘,非常重要而且是持之以恒。因此,今天这个展览意义非常。今天雕塑系包了两辆大巴,一直问路才来到这里。当然,结果是不枉此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林国耀

  吴老师在对研究生的教学上做得很好。作为导师,她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发现吴老师在教学上非常负责任、非常聪明、用非常有深度的方式去引导学生。

  吴老师让我很钦佩的,就是既能守住现实主义语言,又能把精力放在中国古典雕塑的深度研究和对新技术的探索。所以,这一次就很高兴的看到她的二件数码类的作品。

  今天所看到的数码作品是蛮有意思的尝试。大家都知道,吴老师是个才女,她对音乐、戏剧、诗词都有很深的研究,今天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创新的两个维度,呈现得也很充分,但就是音色不够理想。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策展人樊林

  从这次展览上看,吴雅琳老师的作品是对中西方传统雕塑和现当代艺术的结合,又用新的技术和媒介进行拓展,但其作品的根脉和方法论,是一以贯之的,还是中西方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而得以延展的。以此方法论作为基础,又以新的媒介和新的观念去进行拓展、演绎。

  吴老师在雕塑系教学多年,以她的这一套方法论和体系去影响很多的学生,在这一方法体系的影响下,我们看到在主要根脉的影响下,又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方向和各自不同的面貌。

  吴老师用她教学的方法论和体系去影响学生,使他们能有很好的发挥。因为这种体系不是封闭的,她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概念、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向,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比较大的。这一次师生的联展、师生的教育和传承,绝对不是简单的符号式的复制和延伸,而更重要的是方法论、体系和精神脉络上的传承。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著名策展人胡斌

  吴雅琳教授是一位才女,文化知识非常深厚,专业知识也非常扎实。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这方面,我认为做了很大的努力。从她的作品,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如十几年前的《剑斩风浪》,(原来是摆放在大学城校园里的,最近发现怎么不见了?原来被运到这里来了。)凡学校有宾客来参观,我都要带他们去观赏这件作品。从林国耀主任到蒋剑涛主任,他们也都会很认真地介绍这件作品给来宾,参观的人都很受教育。作品的表达方式,对我们非搞艺术的人而言,诗意很浓。尤其能起到对传统文化多方的联想。所以说,吴教授的作品很有个性,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她所指导的学生,在专业上成果非常突出。如蒋主任所介绍,坚持了雕塑的本体,又在材料和手段上有很多新的探索。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与吴老师的师承关系,又能表现出每个人自己的个性和自己才华的发挥。

  ——广州美术学院陈潮光书记

  (以上文字分别是由国家画院美术馆深圳坪山分馆和珠海古元美术馆开幕式上的部分嘉宾发言、采访所整理而成)

 

0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