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十年取经 一路同行 ——来自吴雅琳雕塑工作室的报告(二)~《书画名家》作者

2018-07-25

【评论】十年取经 一路同行 ——来自吴雅琳雕塑工作室的报告(二)

2014-07-31 09:56:29 来源:《书画名家》作者:

A-A+

  --发表于《书画名家》第487期,2014.5

image.png 

  主持语

  师徒心心相印,传业授道解惑是青年艺术家从起步到认识、理解、坚持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老师的艺术精神和理念对这些中青年艺术家产生的影响至深,他们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生命还很长,要攀登到艺术的顶峰就是要站在一个巨人的肩头看世界,当然我们首先要通过伯乐的“慧眼”来认识和了解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本期师生栏目是通过艺术界的名师来推荐当代青年艺术家,呈现名师教育下高徒的艺术状态。

  吴雅琳简历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美雕塑系副主任,现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顾问、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等职。

  有师如此

  彭程

  彭程简历

  1997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并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并获硕士学位。

  2012作品《人间——春远·夏致·秋荒·冬藏》获得“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2年度提名奖,并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收藏;作品《人间——春远》,入选“第一届中国佛山·国际城市雕塑大展”;2013年参加“平立行——四人艺术展”和“隐˙无羁——二人作品展”;2014年雕塑《山˙人》系列作品获邀参加广东当代雕塑邀请展;2014年雕塑《人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2009年我考上了吴雅琳教授的研究生,方向是中国传统雕塑。距离1997年本科毕业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12年间我干了很多行当,但是基本上没怎么再摸雕塑。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吴老师招收传统雕塑方向的研究生,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结果考试的成绩还不错,已经丢失了很久的自信心似乎又找回来一点点。

  第一次见到吴老师,她给我的印象是既严谨又随和,似乎是不太会对一个人发火,但是同时又觉得她讲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而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那时,她正担任广州美院雕塑系的教学副主任,是国内知名的雕塑家,但是她跟我平时见到的雕塑家又不太一样,称她为“学者型的雕塑家”比较恰当。

  《人间》系列是我的毕业创作,表现的是一年四季乡间的不同场景,以废旧金属(主要是废铁)焊接的方法,使得钢铁这一类原本冷冰、坚硬、缺乏人情味的现代工业材料,赋予了一种人文的厚度和温度,使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情怀。毕业创作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这个主题我是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酝酿了,刚开始的想法很不成熟,尤其是找不到合适的表现语言、材料和手法,我尝试过很多材料,比如用陶泥来塑造,然后再把所有的零件都烧成陶,吴老师看了以后认为用陶来表现这种场景,缺乏新意,费了很大的劲如果放弃的确很可惜,跟吴老师商量了很多次,最后还是放弃了。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用废铁焊了几个小房子和几棵树。怕被吴老师再次否掉,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给老师看,没想到她看了以后很欣喜,当即鼓励我继续做下去。信心来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其间吴老师无数次跟我谈方案,说这样构图更好、这棵树的造型这样会更合适……谈得兴起,拿起我的铁树就用力地掰起来,结果,要不就掰不动,要不就因为我当时的焊接技术不过硬,掰断了。每次谈起创作,看吴老师的劲头,似乎比我还要兴奋和投入。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数次反复、修改、调整,《人间》系列终于出炉了。2012年该作品入选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并获得了提名奖,得知这个消息后,吴老师也特别高兴,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认可。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一批文化精英将西方的雕塑系统引入到中国,而后通过高等教育体系迅速占领了中国雕塑的主流话语权。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教育以西方的学院雕塑为主体,长期将中国传统雕塑排斥在外,或仅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对中国雕塑传统缺少系统的文化梳理与审美判断,仅有零星的造型与技艺的研习,并未系统引入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学科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建设也很不完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有一些雕塑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雕塑,希望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寻找文化之根、审美之源,充分发展传统雕塑自身的同时,创造体现民族气质的现代雕塑样式。在这样一批雕塑家里面,吴老师是走得比较早的。

  吴老师系统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十年来,吴老师不仅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的传统雕塑研究论文、独立承担或参与了若干国家级、省级课题,而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纳入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为雕塑系的创作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2007年,就在本科生三年级开设了中国传统雕塑研习的系列课程。目前,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系统:从前期带学生外出考察中国传统雕塑的丰富遗存,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雕塑有一个感性、直观的感受;再到中间临摹课,临摹一件传统雕塑的经典之作,让学生体会其造型特点与内在神韵,并将前期考察所形成的感性认识,通过临摹内化为他们平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紧接着,又通过后面的传统雕塑创作课,将其外化为学生的创作。这样的课程设置,在较短时间内就很好地丰富了广州美院雕塑系的创作面貌。这些实践,无论是对中国的高等雕塑教育,还是对中国当下的雕塑创作,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教学,吴老师还主动吸收中国传统雕塑的优秀资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尤其是她的近作《十二地支》系列,可谓是集吴老师多年来对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之大成的作品。按照吴老师自己的话说:“《十二地支》系列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和挪用,而是进入到一种更具东方语境的雕塑本体活动中——以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去完成对自身文化的真正自觉。”《十二地支》系列,是吴老师对中国审美语境特有的精神气韵的追求,是对神态的恣意纵横,对形的极度夸张,更是吴老师内在精神和审美追求的外化。

  

 

  

 

  从临摹到创作

  翁振伟

  翁振伟简历

  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并获硕士学位。

  2007年作品《器》入选广东省首届雕塑大展;2012年获韩国E.LAND优秀创作奖学金;2013年作品《土地》入选广东省青年美术展。

  研究生在读期间,吴老师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多次带领我们深入晋、豫、秦、陇等省各古刹和博物馆,在宏观上为我们讲解古代雕塑的民族传统、造型风格的创作方法以及在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态下中西雕塑之间的比较的同时,深入地剖析和梳理本民族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和情感方式,空间观念、生命和信仰的观念等文化心理内容;并经常分析汉唐的写意、佛道理想化造型、民间民俗等各种模式的形式语言。

  若对中国传统雕塑固有的形式语言缺乏深入的理解,要创作出具本民族艺术特色的作品将是举步维艰,创作作品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要以中国式实践的理性态度去认识和探求中国传统雕塑固有的语言和造型方式背后所凝结的几千年积淀下的民族文化心理内容。为此,吴老师进行了多番的努力和周旋,为我们创造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前往各地对传统雕塑精品进行临摹研习。通过对中国古代造像现民间作坊的实地考察和临摹更深入地探究了古代匠师如何主动地通过其相对独特的塑造技法与制作工艺、材料特性、工具的运用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中国传统造型系统,并成为我后来创作《归尘》系列作品的语言基础。

  在创作上,吴老师始终强调应站在文化整体性的思考基础上审视自己的作品,寻求思想观念和文化根性上如何与中国文化精神保持协调和一致。在我的创作中,本人认为应该从思辨式的理性精神回归到中国的实践理性精神,并重视对自然,对生活的体验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在审美追求上,应更多地强调其作品的表现性、精神性和写意性,从对传统雕塑图式的简单借鉴和搬用中走出来,慢慢地从临摹回归到自己的创作。在对形式表达的追求上,摸索存在与主客体相互关系间的契合点,即“写意”的真实性标准,以直接感受和塑造对象过程的方式(即物质和心理的痕迹),力求打破创作对象各局部零散的界限,在作品内部形成张力,最大限度地使雕塑的造型样式与情感方式表达的统一。

  同时,吴老师也一直鼓励我积极地探索传统雕塑材料语言在当代雕塑中拓展的可能性,深入地了解每一种材料背后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从传统既有的增胎泥塑中寻找新的语言去重新表达,并使之服务于自己的创作需求。本人将重点放置于材质的个性以及精神气质上,力求对材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归尘》系列作品的材质的语言运用上,尝试着以两种不同传统材料对比,进而引发材质内在含义对比,使之产生超越材质本身而承载更多的内涵,带给观众潜意识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生命的唏嘘。

  从临摹到创作,从形式语言的探索到材料语言的拓展,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我最终寻找到一种属于我自己创作语言。

  

 

  

 我的英雄情结

  ——吴雅琳教授工作室学习的几点体会

  林景

  林景简历

  1984年出生于广东徐闻,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就读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吴雅琳教授。

  2013“呓歌——广州青年雕塑状态展”群展,红砖厂艺术机构;2010“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0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2010“启点·动象空间——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第一回展”;2010作品《三境界》获许钦松创作奖一等奖;2007广州美术学院“岭南新势力”作品展。

  在吴老师工作室过了一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感受颇多,学习也突飞猛进。其实,在本科时,已经上过吴老师创建的中国传统雕塑创作课。这个课程创了全国美术院校中国传统雕塑创作课的先例。其中,课程包括了外出考察,临摹以及创作一系列的安排,这个课程,对我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了研究生后,吴老师兼容并包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受益匪浅。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吴老师引导我们对古代雕塑的观摩与学习,在传统文化里,尽情吸收先人的智慧。吴老师还带领我们到本科进行教学实习,上本科四年纪的中国传统雕塑创作课。在教学上,因材施教,生动形象的讲解,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吴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上课决不不允许自己迟到,正是所谓言传身教。每一节生动的课程都是对传统精神的深刻理解之后才有表现时的游刃有余。在学与教的角色转换中,我不断有新的领悟,从而自己在创作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研究生学习中,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渐渐挖掘自己心之所属,方向也渐渐清晰明朗,心境也不断的变化,从无到有。在创作上,吴老师尊重我们的选择,并加以引导,让我们能够自由随心的发挥。于是我希望在自己创作中能够注入新的灵魂,雕塑不仅仅表现虚的造型,色彩,传神与否以及中国所谓的意境,虽雕塑应该存在阳刚或阴柔之精神,可以浓烈也可以老辣。但这一切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我认为艺术的根本是关注生命,倾注人文关怀。英雄题材是我一直坚持一系列创作。我属于一个火热型的人,猛烈的雕塑同时也有着猛烈的创作激情,这种激情一直在燃烧。一年级时像耕田的公牛,脚踏实地;二年级时像驰腾的野马,天马行空。我把书法,写意书画运用到雕塑中,这些艺术形式有个共同点就是是一气呵成。英雄系列里面,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矛盾,融入朴素的人类奋斗观。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犹如远古的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得经历一番番的搏斗。此时,崇尚春秋战国精神,崇尚古罗马精神,崇尚斯巴达精神,其实就是有着一种尚武精神,正气凛然的精神,放手一搏不成不退的精神。我一直认为,雄强、阳刚、狂野的精神拯救颓废,羸弱,沉睡的灵魂。此时的英雄题材,具有象征意义,英雄不属于每一个时代,但是,他存在于每一个时代,是我们精神灯塔,鼓舞我们战斗不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需要强壮的精神,食不裹腹的年代,需要强壮的精神, 腐朽之风蔓延的年代,更需要强壮的精神。曹操,《观沧海》,毛泽东《沁园春》等诗词无不表现自己的抱负。虽不能与他们比肩,但哪个好男儿没有热血澎湃的青葱岁月。雕塑充满了剧烈,不安分的气氛。这阶段超然、空灵、淡泊、抒情与我相去甚远,浓烈,老辣,雄强才是归我所属。

  吴老师常常关注生活触景生情而做作诗赋词,这是一位雕塑家的诗人情怀,我们也一直不断的努力,这是一种修行,目的在远方。

  

 

  

  

 

  

  传统——未来

  ——记在吴雅琳导师雕塑工作室学习与创作的一点体会

  苏锦驹

  苏锦驹简历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7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并获硕士学位。

  2014雕塑《自度系列》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2013年雕塑《逝者》、《离忧》入选呓歌-----广东青年雕塑状态展(第一回);2012年雕塑《灵之舞》入选广东青年美术大展;2010年参加启点·动象空间当代艺术展第一回展;2010年参加千里之行中国重点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展(第一届);2014获黎明创作奖三等奖;2013获韩国E.LAND创作奖;2010年获许钦松创作奖二等奖。

  吴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研究,作为雕塑家的她不仅仅把自己固于中国雕塑的研究,对中国古典的诗词哲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中国文化在现今社会发展的洪流中逐渐地淡化,吴老师对中国统文化的热爱并身体力行的精神在现今显得弥为的珍贵。在本科有幸得以聆听吴老师关于中国传统雕塑的学术讲座,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颗蒙了尘的珍珠,从此我萌生了在雕塑创作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想法。直到考取吴老师的研究生,在吴老师的淳淳善诱下,我的这一想法才找到实在的落脚点,并在一个个创作中逐渐明确自己心中的表达。

  在研一,吴老师为了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切身的理解。带领我们进行长途跋涉的学术考察,足迹遍及五台山、大同、兰州、敦煌、天水、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深深为中国传统的杰构所震撼,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同时也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有了实际体验的基础,这些都对我往后的创作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中讲求‘意境’,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用‘意境’来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所创作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凝聚着中国最核心的审美诉求。在现代很早就提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希望在西方发明的写实油画的创作方式中达到中国传统审美诉求呈现。在汉代佛教造像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也经历了使佛像体现中国审美的历程,最终在唐代佛教造像方式己经内化成民族文化血液中的东西,能够自如地表现自身的审美诉求。同样在中国现代雕塑进程中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西方写实雕塑的方式传入中国,也面临着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希望通过传统艺术所营造的意境导入到写实雕塑的创作中,近三年来的创作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人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始终没有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面对的具体事情是不一样的,但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体验并没有变,中国优秀传统所营造的精神境界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依然动人,依然和我们在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感受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运用中国传统的意境进行当代艺术创作能过成为可能。

  在创作形式语言上,我借鉴青铜器、甲骨文、书法、篆刻、山水等艺术类型的某些形式趣味注入到我所要表达物象的造型语言中。比如在巜自度1》我就运用了甲骨文及青铜戈的坚硬,锐利的形式趣味;在《自度4》我就模仿龚贤层层积染皴法的感觉。在创作意境的传达上我结合自身的审美理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诗词中、中国画中寻找所需要的意象,并通过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

  传统之于我们不仅仅是传承而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正是这种精神信仰引领我们坚实地走向未来,而不会迷失方向。吴老师在近期创作中,运用中囯传统审美语言进行当代雕塑的创作,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希望在原有创作认识的基础上注入中国传统审美语言的理解,这是我往下创作主要研究的方向。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

 


0 阅读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