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雕塑界中的文人雅士
2017-06-26 09:27:18 来源:吴雅琳艺术创意空间作者:黄怡霖
A-A+
编者的话:
在中国历史上,从事雕塑的人被归入百工之列,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各类技艺人的总称。历来文人都把中国古代雕塑家统称工匠,且认为工匠都不具备文化修养。其实与文人相比,工匠传世作品更为繁多,与实用美术的关系更为密切。但由于在传统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导致其在历史上默默无闻者多,著录姓名者少。直到现在,这种偏见依然存在。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以下案例,重新认识当代的中国雕塑家。
能词能诗,随心性信手拈来
我第一次见到吴雅琳先生,是在她新搬的位于广州番禺莲花山的工作室。60岁后的她,依然保持着工作时的状态,她认为艺术创造和艺术劳动将会陪伴她的一生,因此内心依然怀揣着对新生事物的追求与探寻。这驱使我想对她作更进一步地了解。
吴先生从小就饱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她最喜爱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古典文学的浸染下,造就了她独特的气质。作为艺术家,她无论在雕塑还是绘画的创作上,时时都流露出浓浓的诗性和文学情怀,而平时对诗词的写作,更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去年11月云南大理喜洲和舀酒店,有一个由著名评论家孙振华先生等人策划的“雕塑56”活动,它集结了中国雕塑界56年出生的九位雕塑家。该活动的内容除考察之外,还有畅谈各自的学术和六十年人生。参会人数虽然不多,却是2016年中国雕塑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吴雅琳先生应邀前往,并在飞机上用手机敲出楹联一副,上联是:“五方汇聚同庚同道丙申同约同登喜洲会”,下联为:“六艺畅谈豪士豪雄今日豪吟豪饮和舀厅”,把由全国汇集一处,中国男性雕塑家好酒、大气、豁达的特性表述得淋漓尽致(除吴雅琳先生外,与会者均为男性)。
这一路上,吴先生即景抒情,每日一诗,使活动平添了一番景致。在大理的茶马古道,遇见来自四川而今却在那里扎根的小情侣。于是她便敲出“拜别友朋追梦华,精修陋室巧栽花。境由心造风情好,茶马古道一人家”七绝一首。
众雕塑家在苍山洱海畔论道,随又成:” 面洱海迎清风耳顺翁敢忆年少人生多感慨,烹驼茶煮浓酒雕塑佬畅谈今曰艺坛擅纵横”一联。(加照片)
平时在微信圈里,她经常为友人的作品以诗点评助兴,看到自己有才华的学生在用烧焊和玉石创作作品,她随即回应七绝,以资鼓励:“火毫水笔苦经营,雾锁烟熏伴汗眠。陋室简房育珠玉,腹有诗书更关情”。
无论在巴黎的塞纳河畔,在埃及的大漠帝王之谷,在敦煌的鸣沙山上,以至今日的莲花山脚下,凡足迹到处,都留下了吴先生的诗词佳句。今年吴先生搬进新居,入门钢板屏风上就煅烧出一副楹联:“入读诗书臥游天地知我千章不足,出交诤友驰骋纵横助吾百步穿杨”。这似是她的人生的座右铭,但使我更加确定柳絮才高的吴先生就是中国雕塑界中的文人雅士。
两鬓霜华,依旧怀揣梦想
从她近年的数码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看,吴先生是非常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且在艺术创作上依旧充满活力。《变脸》让观众从眼前的大卫像出发,结合影像的变化,用个人的感觉来对作品进行解码,构造出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直到投影结束,再把目光回到大卫本身来思考这件作品。
另一件作品是《合璧——沉重的回归》,同样也是利用新媒介把收集到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佛头以投影的形式来切换。这与《大卫》 有异曲同工之妙,带有政治性的意味。同时,警醒大家提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注重历史的回望以及对文物回归等问题的思考。
其实,我对吴雅琳先生的了解,最先还是来自浏览她发在微信朋友圈的诗与词。从诗的字里行间,让我觉着,她不仅仅是雕塑家那么简单,而且还散发着一股书卷气和才气。这让我想起江南的才子。工作室墙上挂着她写的字,仔细读来,越发觉着吴雅琳先生内心还十分大气。经过了解,才知道,她自幼受家学启蒙。谈吐不凡的她,让我想起了杨绛。于是内心就已经把她当作是‘ 吴先生’ 来看待,因为她 的“ 雅” 与“ 气韵” 已经让我深深地折服。
心态从容,重拾昔年画笔
60岁后的吴雅琳先生,面对原本紧张的生活,现如今显然从容了下来。她重拾起画笔,玩起了带实验性的现代水墨。吴先生以其独特的性情、才情和诗情,以及对生活的历练,借助水墨,将其展现在画面中。她说昔年绘画的科学性与准确合理性,此刻在画面已是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是“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东方美学思想。
作为一名女性的艺术家,吴先生往往需要比男性的艺术家付出更多的努力方能在艺术界占据一席之地。从小就展露出非凡的绘画天分的她,尽管十年浩劫而耽误了学业;但在坚持和不懈地努力下,终于在恢复高考之时,以优秀的成绩入围,却又因政审问题而名落孙山。1978年再度高考,她以优异的绘画成绩让当年雕塑系系主任潘鹤先生对录取她表现了再三的坚持,最终,吴雅琳在恩师的帮助下如愿以偿,拿到了入读广州美院雕塑系的通行证。自此,吴雅琳开启了她近四十年的非凡岁月的艺术人生。
初画人体,便成美术经典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艺术界亟待真善美的滋养,民众也渴望获得审美的熏陶。此时,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就读、刚刚真正能接触到人体模特的吴雅琳先生,以一种久违了的、纯粹的审美格调,连续完成了三幅女人体素描。这三幅素描在人物塑造上充满生命力与造型感、在表现上追求含蓄与诗性,冲击着观众的视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积极探寻的表现手法已使习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因此,雅琳先生的素描作品脱颖而出。一时,在校掀起了热议。其中2幅被选送到中国美术馆参加高等美术院校全国巡展,至此雅琳先生名声大噪。当其中一幅《背面女人体》被全国各报刊无数次地发表和刊登封面时,广州美院和吴先生都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无数关注的信件。仿佛,它已成了当时中国美术界一件不小的事件。直至 1988年11月5日,《中国美术报》发表了吴冠中先生的《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一文,唯一的配图正是选用了吴雅琳先生的这一幅《背面女人体》。
今日,大家所能知道的是作为一名雕塑家身份的吴雅琳先生。而不知早在38年前的吴雅琳先生对绘画具有独特的审美品位以及对西方古典艺术热爱的一面。尤其是,她的绘画作品对当时中国美术界及后学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中国古代雕塑家都从属于“百工”之列,属于工匠、艺匠。这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雕塑家在社会上的卑微地位。直至今日,这种传统的对雕塑家的偏见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严重阻碍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通过对吴雅琳先生的了解,可以得知,历来对中国雕塑家的偏见是不成立的。因此,对中国雕塑家的重新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