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再谈霓裳——吴雅琳景观雕塑创作谈

2016-12-03 吴雅琳工作室

 

 

大型景观雕塑《霓裳羽衣》

 

                                      落成地点:

                                      西安大明宫

                                      时间:2010年

                                      尺寸:23.6*9*5m 

                                      材料:青铜贴金 、不锈钢锻造

                                      作者:吴雅琳 

                                      工作团队:彭程、朱英元、卢跃飞、区武、区华兴、蔡丽贤、巫强生、尹远洋、林振福、龚发平、黄文生、康                                        泽聪、陈安敏、谭汝芬、张杰堂、张庆深等

                                      采访对象: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采访者:曾繁坚

                                      采访时间:2016/11月/18

                                      采访地点:吴雅琳工作室


编者按:

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吴雅琳教授,关注、研究中国传统雕塑近20年,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学术界,有着不容置疑的位置。她广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雕塑,传承创新,打造今日中国人的当代艺术。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她创作的众多装置、影像、数码和架上等室内艺术作品已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同时,却让人忽略了她其它方面的雕塑才华。说到吴老师其他方面的雕塑,不得不提2010年所创作并立于西安大明宫的大型景观雕塑《霓裳羽衣》。说实话,这次访谈我已经蓄谋已久,终于等到吴老师能挤出时间,为我解答关于《霓裳羽衣》和景观雕塑的问题。


图 1


曾繁坚(以下简称“曾”):吴老师您好,很多艺术爱好者都觉得您的雕塑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特点,即使是不同时期不同理念的创作,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传统文化的渗透。能不能从您创作的《霓裳羽衣》来介绍一下景观雕塑与学术性的雕塑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


 图 2


图 3


吴雅琳(以下简称“吴”):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一般的景观雕塑,都是为甲方服务,因此,创作者首先要了解委托方的意愿才能进行创作。但委托方对你的选择,也证明了对你艺术和人品上的信任,因此,在满足其基本要求之后,我会尽可能的去引导对方,使我的艺术理念得以实现,艺术上能对社会大众起到引领的作用,当然,也让自己的研究有一个实践的平台。潘鹤老师告诉我,“这就叫艺术走私”,走私我的学术理念,贩卖我的艺术风格(笑)。 


图 4


图 5


曾:吴老师您太幽默了(笑),据我简单理解,《霓裳羽衣》应该是关于古代皇宫仕女器乐舞蹈题材的雕塑,您能不能说一下它的创作

背景?


图 6


图 7

 

吴:《霓裳羽衣》是盛唐的一首著名法曲。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但闻仙乐飘飘,见神女在云端翩然起舞,仙歌曼妙,舞姿婆娑,幻化霓裳。醒后,玄宗将梦中所闻录下,令乐工排练、玉环编舞,即成就了这部宫中大曲。


 

图 8


图 9


曾:我在您工作室无意中看到一大堆《霓裳羽衣》手稿,但是时间却是2002年的?

吴:早在参与这项竞标前,我已创作过不少这一类的作品并参加全国的美展。就唐代的思想文化以及艺术认知上也就算得上有着较好的储备。不论是在设计方案还是设计手稿,甚至创作相关的诗词,还真的不在少数,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当年在全国范围内以竞标形式去参与大明宫雕塑项目的,这一题材方案的提交就不下十几套。据称这一方案脱颖而出,还差点要取代更为重要的项目(当然这是题外话)。


 

图 10


图 11


曾: 当时您的方案在众多优秀方案中脱颖而出,当即获得肯定,在当时多媒体技术还没现在发达的时候,您是用什么途径来跟主办方沟通自己的创意?


图 12


图 13


 

图 14


图 15


吴:其实最终的呈现还是效果图、立体稿和施工图。效果图当然是由我先手绘素描稿,然后输入电脑简单变一下色。其实回想起来,当时时间很紧,正值春节后,带领一班子弟兵在我雕塑园的室内,顶着广州室内彻骨严寒,围着一个乒乓球台找资料、码创意、上色、勾线,各施其职。方案通过后则开辟第二战场,通过多种风格的尝试,最终,弟子们借着啤酒的劲奋战了几天几夜,依照效果图,赶出一批完整的立体小稿和沙盘 (已被大明宫所收藏)。


图 16


 图 17


图 18


曾:这么一个23m*5m*9m大型雕塑群,主要是由着装统一,动态各异的歌舞仕女组成,在创作过程中是非常难把控空间和人物的组合,怎样做到既不失去整体,又要能体现个体?


图 19

 

图 20


吴:大型群雕的整体把控和个体表达,在设计小稿上是关键,它是雕塑构图规律有效体现的验证。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就是把握好大型的构成关系和围绕主题去凸显疏密节奏、高低错落等形式语言。当我在小稿上组织、摆放人物时,一切都显得从容和自如,一切也都是可控制的,但当作为工程性的施工来完成之时,因现场条件的限制,现场指挥的理解等原因,致使右边这一组舞伎在组合上明显平淡松散,远不及小稿所体现出来的韵律节奏和美感,这是我至今感到遗憾的话题。


图 21


 

图 22


曾:吴老师果然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可以做那么大型的雕塑,一定有着强大的团队和场地


图 23


吴:当时这支团队基本上是以广美雕塑系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所构成,大部分都是我的直系研究生和跟我多年的青年雕塑家。还有很有工作经验的高研班学生。有做小稿驾轻就熟的、有对头像的理解深入到位的,还有对大型泥塑实战能力强的,我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大家优势互补 ,不足两个月,2.85m高的20个带着仙气的唐代音律舞韵人物的泥稿,顺利完成。场地当然没有问题,我的雕塑园内,200多平米的车间正派上用场。


图 24


图 25


曾:同样是中国古代题材,《霓裳羽衣》和2004年创作的《剑斩风浪》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

吴:塑造《剑斩风浪》以阳刚为本,而《霓裳羽衣》则以阴柔为根。前者以声势夺人、气吞万里之大写意手法进行塑造,而后者则遵循道家对自然生命尊重的原则。将植物的花蕊,自然生态中待放的花苞造型,通过大胆联想,融入衣裙,以自然形转化为艺术形,借自然生命力催生艺术生命。如此,更有利于凸显出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核。我在遵循唐人造型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生态化的收放自如的衣袂展现手法,这正是神女题材大胆想象的需要,而曹操的观沧海志在千里,我用泥性的大斧劈皴,当然也是很恰当的。


图 26


图 27


图 28


曾:听说吴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悟,并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能不能就《霓裳羽衣》说一下您对舞蹈和音乐的见解?


图 29


吴:对音律舞韵,首先是热爱。对待音乐,我认为要理解、能感悟。10岁时自己开始琢磨口琴和曼陀林,12岁时还将《外国民歌二百首》抄了一遍,再后来,便跟着姐辈去偷听黑胶片的经典乐曲。而舞蹈,我应得益于文革初期对舞蹈的热衷和体验,因此对这方面的审美要求,如三长一小,三道弯、拧身反跨转、眼神随手顾盼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创作《霓裳羽衣曲》自然还是成竹在胸。社会上有些涉及舞蹈题材的作品,往往由于一些创作者对舞蹈的专业特点了解不足而会导致作品留下遗憾。


图 30


曾:吴老师知识渊博的程度的确实让我自惭形秽。金色的《霓裳羽衣》在大明宫非常引人注目,青铜贴金的材质,是主办方要求还是吴老师您自己的要求?


图 31


吴:唐朝将道教立为国教,道教崇尚金、黄色,此其一;唐明皇梦游月宫,所见金光披射在霓裳羽衣神女身上,此其二。因此,我采用铸青铜金箔贴面,凸显金碧辉煌,以利于表现由内及外的人物精神象征和视觉想象。当众神女衣袂随风而动,借白云飞渡,华光璀璨,整座雕塑,虚实相生,追求无声胜有声,厚重缥缈之感……。


图 32


曾:《霓裳羽衣》舞姿袅娜的仕女组合都勘称美到极致,听说吴老师您非常喜欢这组作品,并衍生了一些小型作品。


图 33


图 34


吴:但凡赏心悦目的事物,都会受人欢迎,我自然也不例外。但就我自己对《霓裳羽衣》的喜爱程度,只能算得上是喜爱自己众多孩子中的一位。至于为何要做成分解出来的小型作品,主要还是希望美好的事物能让更多人得以分享。


图 35


 

图 36


曾:很感谢吴老师百忙之中抽空来接受我的采访,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跟您学习探讨雕塑艺术。

吴:好的,谢谢小曾。


吴雅琳

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2011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数码雕塑研究中心负责人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

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专家库专家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资委评委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2016年

11月 雕塑《闻鸡起舞》被广州亚运会亚残会博物馆收藏


10月 多媒体艺术作品《合璧——艰难的回归》作为名家作品受邀参展“2016云岗国际佛教艺术大展” 并获学术成就奖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大同市人民政府

 

4月15日 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办“敢问路在何方——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展”。主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

 

4月15日“敢问路在何方——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展”研讨会,邀请了孙振华、杨小彦、许正龙、马钦忠等中国著名雕塑家与评论家出席,并由孙振华、杨小彦作为会议的学术双主持。

 

2015年

12月18日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参加“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并作交流发言。主办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

 

11月于潮州力诚艺术馆举办“回家——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巡展”

9月——10月分别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坪山分馆、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剑斩风浪——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巡展”

主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

雕塑《李济深像》分别被国家画院深圳坪山分馆和珠海古元美术馆收藏。

 

2013

年10月 雕塑《岁月花鼓》参加“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2012年

10月 《剑斩风浪》等获邀参加“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

主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


7月雕塑《剑斩风浪》获邀参加“第一届中国佛山•国际城市雕塑展”。主办单位:佛山市人民政府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

 

雕塑《美好童年系列》入选“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

主办单位:中国雕塑学会;

 

2011年

9月 雕塑《雕塑系列作品》获邀参加《开悟:首届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09年

雕塑《美好童年-骑竹马》《美好童年-斗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8年

雕塑《新潮州翁仔屏》获中国“姿态、海峡风”首届中国雕塑大展评委提名奖  。主办单位:中国雕塑学会;


雕塑《好日子》,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大展”优秀作品奖  。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0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