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序
- 分类

2018-08-16
心无形役 身得自在2015-04-03 16:05:41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雕塑是美术界的重工业,从业者必是雄强能举鼎之人。然阴差阳错,年轻时命运跌宕的我,随着高考大潮,过关斩将,终成一名77、78级大学生,并因素描的功力而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这一男性统领的天下,终日摸爬滚打于金、木、水、火、土之中,至毕业之时,仍没练成铜精钢魄,但倒也增添了几分豪气。 数十年在美院辗辗转转,从学生、艺术家、教师到教学管理者,终日忙碌、行迹匆匆。2011年卸任,今思之应属大赦,案牍再不劳形。现除带研究生外,几乎可以随

2018-08-15
2016-07-10曾繁坚吴雅琳工作室欧阳佩欣与吴雅琳导师《包包系列》展示图欧阳佩欣,Katniss:一个澳门土生土长的90后女孩,从事艺术研究及餐饮行业,亦是一位创作演员及模特。在内地经营两家餐厅,以“将艺术与融入社会”为目标,经常游走在内地与澳门之间。本科毕业于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专业,大学期间曾修读澳门演艺学院表演课程,并与朋友们一同创办「足各艺术社」,致力开发澳门多元化的艺术。2013年有幸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吴雅琳导师工作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并顺利学成毕业。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应届硕士毕业生,主攻材料研究,

2018-08-15
2015-08-05 17:24:36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A-A+广州市雕塑学会成立首展——“我们”开幕合影(图片由289艺术空间提供) 导言:大概在2003-2004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部迁入广州大学城,自此雕塑系教学模式由四年制恢复五年制。在接下来十余年历程中,雕塑系本硕教学方向由原来较传统单一模式,以“拓展未来、秉承传统”之理念,慢慢形成具象雕塑、实验雕塑、公共艺术三个工作室方向,以及与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数码雕塑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中心共同构建的教学体系。可以说,这十来来由学生转艺术家身份的群体中,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

2018-08-15
2015-06-10 09:19:23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必将梦想成真。 蔡丽娴昔年弃医学艺,为着一份痴情,排除万难,从业余走向专业,从油画走向雕塑,再从传统技艺走向对新技术的探索。通过长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六年前终于考入本人的工作室攻读数码雕塑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小蔡主动出击,博采众长,并以跨学科的优势,探求数码技术与写实的造型艺术相结合和合理运用,去尝试着拓展一种艺术新领域的可能性。 为了心中的一份坚守、也为了证实自己无悔的选择,研究生三年的学术滋养和跨界的历练,在无声的影响

2018-08-15
——来自吴雅琳中国传统雕塑工作室的报告2014-04-18 11:36:09来源:《书画名家》作者:吴雅琳A-A+ 当西方思维的教育模式统领着中国近四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之时,中国美术院校的雕塑学子也得到它科学、客观和理性的浸润;崇拜人体美,研究解剖,掌握空间、了解体积,熟悉的程度有的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审美体系,更是长期被尊为学习传统的金科玉律。 本人作为广美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一员,同样是将西方传统审美精神视为向传统艺术学习的唯一标准,因此,一直坚守和传播,直至十七年前的一次出访——在异国认识

2018-08-15
2016-07-20曾繁坚吴雅琳工作室有一类生灵,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记载,从远古延续至今的传说中,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无不是极度邪恶,其丑无比,毫无阳气,暴戾恣睢的恐怖之怪类,总让人心惊胆寒,避忌不谈,它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鬼”。但,有一个年轻的雕塑艺术家,他的“鬼”却和传说中的“鬼”相去甚远,没错,他就是周巍(周小鬼)。他的“鬼”活灵活现,天生活泼敏捷,丝毫不会给人一种邪恶的恐惧,相反却是让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其说周小鬼的“鬼”,不如说是一个极具喜感的喜剧演员在演绎着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更甚者在纯粹的活

2018-08-15
---2016吴雅琳谈新作十几年来,我开始向传统意义上的东方取经,但自去年始,我进入了数码影像和装置的创作阶段。不言而喻,在秉承传统,厚积人文之后,拓展新媒介更有利于发展当代艺术。 《变脸》,就是我思考中国和西方传统艺术如何对接和转换的结果呈现:借用新媒介去传达一种全新的观念;《合璧》,是通过多媒体,反映散落世界各地的天龙山佛造像,寻找、对接、复原的可能性。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没有用新的媒介其实没法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对祖先所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探究和传承的责任;去年的作品《背影》,到今年发展成为装置艺术

2018-08-15
若宇的艺术创作基于东方学理,介于对中国狂草书法内在精神的感悟,取其精髓,灵活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其系列作品体现出书法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使其艺术既传达出生命中的繁复,又表达出技艺上的奇巧,在自如挥洒中充满激情,时而宁静致远,时而恣意狂狷。——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2018-08-15
2013-05-02 15:19:45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我尊重个性,她是艺术家的命脉。有个性的艺术才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传播下去的价值。我关注当代,她是艺术的新鲜血液。笔墨当随时代,昨日的艺术已经进入典籍,而今人应当为典籍续集。 *很多人只用手、用脑从事艺术劳动,而我更推崇用手、用脑和用心,——心主虔诚。 *“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遵循这一法则。 *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但先师孔子只关注绘画,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给予雕塑从业者应有的启迪。 *墨分五色,人分九等,在中国古代,

2018-08-15
2013-05-10 10:48:44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A-A+ 2007年10月25日,我系青年教师,在同事们眼前沉寂了若干时日的蒋剑韬,蓦然,在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馆,推出了一个令人震奋的雕塑作品个展。此次实际上是由学院的美术馆策展,由我院三位青年艺术家,以各自的面貌,展示在众人面前的——“品质-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作品邀请展”。将蒋剑涛的展览称为个展,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由于这三位艺术家个性鲜明且各得其所、各居一层;又由于,占居二楼展厅数百平方米的蒋剑韬之雕塑作品,此起彼伏,林林总总,突显出其统一少变的视觉效果和耐人寻

2018-08-15
2013-05-10 10:59:32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记忆中的三十年前(1980年),本人凭借着在大学二年级所画的一幅《背面女人体》素描习作,首先在中国美术馆,既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巡展一圈、并在全国四五十种书籍、刊物中反复刊发,之后,此事在当年的业界内外,还真大躁了一阵。 首先,是我的老师、美学评论家迟轲先生,先替学院拆收了足足一尺多高、来自全国各地,义正词严的批判性信函.其中,有指责画者恬不知耻,指责教师不是人者;更有痛心疾首的,直批当时的《西安日报》总编:何以用党报神圣版面刊发如此伤风败俗之作品

2018-08-15
2016-12-03吴雅琳工作室大型景观雕塑《霓裳羽衣》落成地点:西安大明宫时间:2010年尺寸:23.6*9*5m材料:青铜贴金 、不锈钢锻造作者:吴雅琳工作团队:彭程、朱英元、卢跃飞、区武、区华兴、蔡丽贤、巫强生、尹远洋、林振福、龚发平、黄文生、康泽聪、陈安敏、谭汝芬、张杰堂、张庆深等采访对象: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采访者:曾繁坚采访时间:2016/11月/18采访地点:吴雅琳工作室编者按: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吴雅琳教授,关注、研究中国传统雕塑近20年,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学术界,有着不容置疑的位置。她广博吸收中国传统文

2018-08-15
2013-11-29 20:23:26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亲爱的老同学: 08年羊城匆匆一别,不意已历五秋!人生一世,倏忽而逝。母校广州美术学院,在今年的11月份,又迎来了60周年的大庆!届时,因有着共同的母亲、共同的青春、共同的感恩和共同的记忆,天南地北各界学子,将汇聚一堂。而77.78级,我们这一特殊的群体,更是热切盼望能借此机会,续前缘,再相会! 刚刚过去的五年,大家天各一方,有的依然在事业中老骥伏枥,志怀高远,有的已书写出丰富人生,希冀颐养天年。但,无论是奋斗,积累还是奉献,也无论是平淡,际遇,还是机缘:

2018-08-15
2013-05-02 15:47:54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作为一名广州美术学院的专业老师,今天能在此为备考的你们谈谈自己学习素描的心得,交流广美各学科专业对素描学习的要求以及本人在教学上的认识,实在是一件既有意义又令人快慰的事,希望我的赘言,对你们的备考能有所裨益。 素描是绘画,就基础训练而言,它仅是一种朴素的绘画。不需要多彩的颜料,另类的笔墨和各种刀具。在这里,素描仅仅是学习艺术的拐杖,因此你并不需要赋予它太多的构思,采用繁杂的工具。 学习素描,你只要掌握好或炭笔、或铅笔、

2018-08-15
2013-05-10 10:52:33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A-A+亲爱的老师: 您好! 今天,我们广州美术学院77、78届的学子,为着这一刻的相聚,这一生的感恩,不远千里万里,来到亲爱的母校,来到恩师面前,向广州美术学院各位培育过我们的师长,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1977、78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文革后恢复高考之时。我们欣逢盛世,在人才积压十年后的大比拼中,过关斩将,终于幸运折桂,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广州美术学院。亲爱的老师,当年风华正茂的您,是用一生对学识的尊重和积累,十年的积压,迸发出您最强烈的光和热,奉献给我们最真诚

2018-08-15
天生就好写写画画,画画写写。光写不画,不可,光画不写,也不可。是故,今日约我随便写点什么,我应之甚欣然。当然,并非我对写诗作文从容不迫,而倒是应了不写不可这份秉性。因此,也就有了这小序,小诗。 每年初夏,都有成千上万的考生,满怀希望,到美术学院报名考试。每当看到这些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就不免要联想到从如火如荼年代中冲杀出来的我们这一代考生,为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执着的追求,不少人不仅在学业上要技压群芳,脱颖而出,而且还得有勇气去承受那来自政治压力的重负。 我痛切心肺的体验便是:哀莫大于失学(因

2018-06-20
2014-11-26 09:11:04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 鸭舌帽、夹克衫、脖子上还系了一条小花围巾,一副与三湘后生全然不同的地下交通员模样,打扮有一点点刻意,这小帅哥,就是7年前湘南小子周巍给我的第一印象。 自高校扩招以来,作为精英教育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历史上的每一届招收10名学生,发展至每年招收6、70名新生,这对当时的教学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就是这么庞大的数字,对于全国成千上万立志学习雕塑的青年人而言,要考上广美雕塑系,僧多粥少,依然是可望不可及。雕塑系这块金字

2018-06-20
2013-07-05 14:49:1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吴雅琳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467期2013.6 引言 古代雕塑造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现今问津者了了,学习者也缺少平台。本人通过多年的国内外考察学习,创作实践,于今小获心得,现应约撰三千言,权当引玉之砖,还望贤者赐教。 关键词:雕塑造像 相学 内在精神 量度 线性表现 摘要 西方传统审美,注重客观和真实,重视人的表像外观和对人性的把握,追求真、善、美,最终达到对客观理想的塑造和表现;中国人的审美,注重表现性和精神性,重视人的精神内涵和对

2018-06-20
2013-05-02 12:06:42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 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的某个雕塑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艺术教育和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对这类遗产(指中国古代雕刻)关注得实在太少了,研究的成果也没有在美术史上体现出来。有这么了不起的成就,有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艺术上的伟大成果,但是在我们的美术史上(指中国美术史),雕塑只是一小块,甚至到现在也没有人专门研究过中国雕塑,这点我觉得非常怪异。”针对这一“怪异”现象,本人曾作如下思考: 一、“五四”运动之后三代人所受教育的局限

2018-06-20
2013-11-29 20:21:32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 脚踏实地 衔枚疾走 拓展未来 秉承传统 打造经典 饮誉内外 风水宝地 助我前迈 岁月无痕 冰心一片 物换星移 几多英才。 铜铸精神 钢煅体魄 敏行讷言 行器问道 内外兼修 古今求索 豪气达观 我等推崇 甲子一轮 弟子八百 师生同庆 好酒共酌。 吴雅琳 (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系60周年而作) 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