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当前中国雕塑界文化生态之思考

2013-05-02 12:06:4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


  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的某个雕塑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艺术教育和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对这类遗产(指中国古代雕刻)关注得实在太少了,研究的成果也没有在美术史上体现出来。有这么了不起的成就,有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艺术上的伟大成果,但是在我们的美术史上(指中国美术史),雕塑只是一小块,甚至到现在也没有人专门研究过中国雕塑,这点我觉得非常怪异。”针对这一“怪异”现象,本人曾作如下思考:

  一、“五四”运动之后三代人所受教育的局限

  众所周知,我们所有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教学体系,都是直接师承欧洲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一代到西欧去求学,第二代又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因此,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五大文化圈中,希腊(罗马)和希伯莱(基督教)文化圈在对当今中国人观念的形成和对世界客观的认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圈——汉(儒、释、道)文化圈,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却因种种原因而在我们的雕塑学界中得不到重视和体现。就我们的教育而言,至少有三代人所受的教育是在渐渐离我们的传统而去的:早在“五四”时期,提倡新思想,反对封建文化,就直接地阻碍和影响了我们前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之后延安时期的无产阶级教育观又直接影响到解放后的教育方针,使我们这一代无缘学习到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十年动乱中受教育的第三代,自然也就更加不可奢谈“传统”了。

  “五四”运动前后中华民族的逐步西化,崇尚西学。如在艺术上,康有为、陈独秀曾明确提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等等,建国初期有对中医中药的全盘否定,认为中医理论是玄学而非科学云云,甚至前一段时间还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如此,用西方人的思想体系、思维方式来确定中国文化的存在价值,导致我们国人长期所受的教育只是讲物质,讲微观,而不从宏观信息层次去训练和培养思维方式,以至今日更多的新新人类为新殖民文化所围剿而几乎全然不觉。有道是“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一种文化修养的培养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此断层的势态下,这三代人显然对自己,对下一代都很难担负起这份责任。

  二、中国雕塑家的历史地位

  历史上,由于儒家思想所起到的根本性的作用,地位低下的“中国雕塑家”充其量只能是工匠艺人的身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韩愈无情的一锤定音,导致了古代雕塑家的地位和宫廷士大夫、文人画家的地位相差远甚。他们不仅是引车卖浆之属,更有甚者,是被奴役的对象,因此,也就断无条件和机缘去提高学识和修养,更不能像西方的米开朗基罗一样,既是雕塑家、画家,又是建筑设计师、卫戍司令和诗人。这一意识之于今日之社会和雕塑家,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据了解,在每年报考美术院校的研究生考试中,报考雕塑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往往会略低于其他专业的考生;雕塑家之于画家,也因了自己体力上的付出而自认为学识修养的让位应是天经地义。众所周知,中国画家学习传统,先人已为其留下了丰厚的文字资源,画论今汗牛充栋,而我们雕塑家想研究先人理论,却几无迹象可循。我们往往会听到如此评价:西方雕塑家动手能力如何强,而我们的雕塑家又如何需要助手云云,这话诚然费人思量: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时,到底雕塑家动手能力重要,还是动脑能力重要?西方有一句这样的话:“用手工作的是工人,用手和心工作的是艺匠,而手、心、脑并用的,才是艺术家”,在这里,它是否能够给我们一点启示?

  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近十年来,中国雕塑界呈现出相当活跃的学术气氛,学院教育和西方当代文化直接接轨,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然而,如果中国雕塑想追求一个真正多元的生态,那么不仅在院校,而且在全国的各色雕塑展览中,作为人类进步发展重要一脉的汉文化也应该占有其一席之地。但令人遗憾的是,真正能够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此处专指以儒、释、道哲学思想为主要文化背景,而不等同于民间、民俗文化),师承大汉艺术精神,真正以汉文化为学理、实践背景的雕塑作品,较之于目前如火如荼的当代雕塑语言、后现代语言等,明显趋于弱势。究其原因,除去打开国门、思想开放求异求新、笔墨当随时代等意识需求之外,语言的障碍和在教育上、理论导向上的欠缺,也致使雕塑界主力军们在选择和研究艺术语言多有偏颇。大家知道,国学知识的传承需要背诵和记忆,是需要童子功的,当大家都已不再年青,甚至是年过半百之时,再来学古文,难度可想而知。但读不懂文言文就如同不识古人语言文字而无法师承沟通。听说过诸如中医、中药、考古、中国画等主专业考职称、考学位可考古汉语,这是十分合理的,但这好像与雕塑界无关,因我们从来就被列为西学范畴,而现今当我们有所觉悟的时候,却已处在一个尴尬、被动的局面里。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去营造一个真正多元的文化生态,如何使我国古代雕塑在美术史上不再是“一小块”,这必将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思考,有不妥的地方,恳请批评指正!


0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