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序
  • 分类
【访谈】2020.03.07 女神节|沐春光,话心语 (节

2020-04-08

吴雅琳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2011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数码雕塑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省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专家库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资委评委、海南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雕塑学会顾问。作品欣赏吴雅琳 《封城诗草》慷慨赴荆楚,大

【动态】2020.02.15『雕塑头条』塑大爱 战疫情丨吴雅

2020-04-08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雕塑艺术家的心。全国雕塑艺术家拿起手中的雕塑刀,和全国人民一起战“疫”,一批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雕塑作品涌现出来,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今天起,雕塑头条将陆续选登刊发。相信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次没有硝烟的战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塑大爱 战疫情吴雅琳雕塑、诗、书法作品选登

【动态】2020.02.03”艺起杠

2020-04-08

2020年2月3日,吴老师作品《鼠年的祝福》和绿云、南山椽联二副参加上海华辰拍卖行举办的“艺起杠”抗疫义拍活动。

【访谈】2019.12.27潮州电视台针对大吴彩塑的不可替代

2020-04-08

2019年12月27日,潮州市电视台针对潮州大吴泥塑的不可代替性和如何传承、发展专程登门采访。本人试谈见解如下: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文化.不同环境和不同地域所产生出来的民间泥塑,因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此,必定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与不可代替性,因此一定是有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2.就传承与发展而言,首先应有政府的立项支持,继之应与高校合作,设立研究所或研究室,以学者与传承人的双轨制培养研究人员和年轻传承人,从理论高度上进行梳理和引领,继之有方向性的培养传承人,让非遗能真正高质量的得到传承,让传承人有更加合理

【动态】2019.12.27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

2020-04-08

《变脸-西方邂逅东方》综合媒体118cm×90cm×75cm 20152019年12月27日,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受邀参加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由中国雕塑学会、湖北美术馆主办,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

【动态】2019.12.04”创变美术史“历史脉络和个人叙事

2020-04-08

2019年12月4日,50后的我,与60、70、80后乃至90后在四川成都同展同框,策展人王林老师真是创意无限,使我在杖乡之年正式步入当代,今老矣?不老也!重新出发!

【动态】民族大团结——琼粤两地雕塑联展

2019-12-02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倡导民族大团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升琼粤两地人民的文化和审美品味,促进两省各民族的和谐及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以及为丰富海南自贸区(港)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民族大团结——琼粤两地雕塑联展”于2019年11月28日在海南省琼中县文体演艺中心展览馆开幕;吴老师于40年前在海南岛五指山下体验生活所创作作品《黎寨情歌》亮相该展。

【动态】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

2019-10-05

2019年9月19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于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开幕,呈现了一段伴随着新中国人民成长的雕塑历程。展览基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和新中国雕塑的历程,挑选了200余件作品、小稿、手稿、文献等,以此呈现雕塑家塑造出的历史与时代的知觉、个体与群体的知觉、自然与生命的知觉;吴雅琳老师于20年前(1999年)创作的纪念肖像《宋庆龄》(现收藏于中山翠亨孙中山纪念馆)亮相该展。

【动态】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

2019-09-04

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3月23日,吴老师获邀出席“时间之境”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该展览期望以“在地的全球化,在场的当代性”的思路,借助影像媒介联系起并探讨艺术与社区、城市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开幕式现场,艺术大咖云集,吴老师代表130位艺术家上台发表感言吴老师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位于主展场单元展示,借助现代科技探讨东方与西方思维契合的可能性,展现出传统与当代艺术的碰撞,在该展事中获得高度关注。

【动态】时代华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公共雕塑大展

2019-10-05

2019年1月19日,吴老师受邀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时代华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公共雕塑大展”在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开幕。本次大展首站黄埔区图书馆(香雪馆)展至1月28日,展期10天;第二站为广州大剧院,展期至3月底。本人作品《剑斩风浪》在该展事中亮相广州大剧院。

【动态】与改革同行四十年——全国77.78级雕塑家自选作品邀

2019-10-05

2019年1月10日,与改革开放同行一一雕塑77.78文献作品展活动在天府之国四川成都成功举办!这次(77.78)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七大美院当年入学的雕塑学子一十六人。他们代表了十一年人材齐挤独木桥的一代,他们又是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幸运折桂的天之骄子,40年的风雨,40年的人生,今日,他们又给大家呈现了怎样的一份彩?这次活动到此仅点上一个逗号,用文献资料记录这一段无可复制的历史,无可复制的个人,以及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贡献,这才是活动的真正意义。

【动态】《文化珠江——剑斩风浪》

2019-10-05

2019年1月7日,广东省电视台《珠江频道》1月7日22点播出的《文化珠江——剑斩风浪》,让你了解吴雅琳这位多才多艺的女雕塑家四十年非凡岁月的艺术人生经历,和更多有趣的幕后故事。

【动态】中央教育电视台——吴雅琳从教40年文献作品展

2019-10-05

2018年12月11日,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就广州美院吴雅琳教授从艺从教四十周年文献作品展做相关报导,?K就吴教授西入东出的雕塑教学理念做了相应的介绍。吴雅琳从教40年文献作品展:探索中国雕塑本土化日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雅琳从艺、从教40年文献作品展在穗开幕,自1978年考入大学至今,吴雅琳坚持探索雕塑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她的作品广泛取材于历史与现实中多姿多彩的人生,体现了艺术家对时代生活的敏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爱,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雕塑近四十年来由形式革命经本土化探索到文化关注的艺术史轨迹。

【动态】剑斩风浪——吴雅琳从艺、从教40年文献、作品展

2019-10-05

2018年12月11日,剑斩风浪——吴雅琳 从艺、从教40年文献、作品展于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雕塑分馆正式开幕。吴雅琳教授自197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以来便一直探索雕塑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她的作品广泛取材于历史与现实中多姿多彩的人生,体现了艺术家对时代生活的敏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爱,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雕塑近四十年来由形式革命经本土化探索到文化关注的艺术史轨迹。

《广州日报》

2019-03-11

吴雅琳从艺、从教40周年展举行 从形式革命到文化自觉东方诗性贯穿雕塑人生来源:广州日报2018-12-23 04:01http://www.hgus.com/ 吴雅琳 《十二地支——丑》吴雅琳《剑斩风浪》将诗词朗诵、舞台表演与艺术作品、多媒体影像相结合,把开幕式演绎成一件全新的作品,让每一位到场的嘉宾和观众都由衷欣赏、赞叹……这就是近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雕塑分馆举办的“剑斩风浪——吴雅琳从艺、从教40周年文献、作品展暨学术活动”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拓宽传统勇求突破本次展览的策划人是著名评论家皮道坚

【访谈】2018.9.9吴雅琳教授接受敦行美术馆采访记录

2018-09-22

吴雅琳教授接受敦行美术馆采访记录(2018、9、9下午4:30)敦:吴教授您好!您是怎么看待这次的展览主题——“纯粹”的?吴:我想今天来到这里,我的关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这个展览上。我跟谭旭(广州敦行公共艺术设计院院长) 认识已经很久了,我是他的老师,他成立公司、成立美术馆这个过程我都是知道的。当时他跟我说过想做这样的一件事(成立美术馆),我听了非常兴奋,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美术馆落成之后,我今天是第一次来,所以我的关注点不仅仅在这个展览上,应该讲是借这次展览去更加深入、立体地了解这个美术馆,从硬件到

 
 
【观点】东方取经——吴雅琳雕塑作品展

2018-08-16

心无形役 身得自在2015-04-03 16:05:41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雕塑是美术界的重工业,从业者必是雄强能举鼎之人。然阴差阳错,年轻时命运跌宕的我,随着高考大潮,过关斩将,终成一名77、78级大学生,并因素描的功力而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这一男性统领的天下,终日摸爬滚打于金、木、水、火、土之中,至毕业之时,仍没练成铜精钢魄,但倒也增添了几分豪气。  数十年在美院辗辗转转,从学生、艺术家、教师到教学管理者,终日忙碌、行迹匆匆。2011年卸任,今思之应属大赦,案牍再不劳形。现除带研究生外,几乎可以随

 
【观点】广美雕塑系走出来的澳门女孩

2018-08-15

2016-07-10曾繁坚吴雅琳工作室欧阳佩欣与吴雅琳导师《包包系列》展示图欧阳佩欣,Katniss:一个澳门土生土长的90后女孩,从事艺术研究及餐饮行业,亦是一位创作演员及模特。在内地经营两家餐厅,以“将艺术与融入社会”为目标,经常游走在内地与澳门之间。本科毕业于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专业,大学期间曾修读澳门演艺学院表演课程,并与朋友们一同创办「足各艺术社」,致力开发澳门多元化的艺术。2013年有幸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吴雅琳导师工作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并顺利学成毕业。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应届硕士毕业生,主攻材料研究,

 
【观点】广州新生代雕塑艺术家如何延续传统与再创造?

2018-08-15

2015-08-05 17:24:36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A-A+广州市雕塑学会成立首展——“我们”开幕合影(图片由289艺术空间提供)  导言:大概在2003-2004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部迁入广州大学城,自此雕塑系教学模式由四年制恢复五年制。在接下来十余年历程中,雕塑系本硕教学方向由原来较传统单一模式,以“拓展未来、秉承传统”之理念,慢慢形成具象雕塑、实验雕塑、公共艺术三个工作室方向,以及与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数码雕塑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中心共同构建的教学体系。可以说,这十来来由学生转艺术家身份的群体中,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

 
【观点】梦想与价值

2018-08-15

2015-06-10 09:19:23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必将梦想成真。  蔡丽娴昔年弃医学艺,为着一份痴情,排除万难,从业余走向专业,从油画走向雕塑,再从传统技艺走向对新技术的探索。通过长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六年前终于考入本人的工作室攻读数码雕塑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小蔡主动出击,博采众长,并以跨学科的优势,探求数码技术与写实的造型艺术相结合和合理运用,去尝试着拓展一种艺术新领域的可能性。  为了心中的一份坚守、也为了证实自己无悔的选择,研究生三年的学术滋养和跨界的历练,在无声的影响

 
【观点】十年取经 一路同行

2018-08-15

——来自吴雅琳中国传统雕塑工作室的报告2014-04-18 11:36:09来源:《书画名家》作者:吴雅琳A-A+  当西方思维的教育模式统领着中国近四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之时,中国美术院校的雕塑学子也得到它科学、客观和理性的浸润;崇拜人体美,研究解剖,掌握空间、了解体积,熟悉的程度有的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审美体系,更是长期被尊为学习传统的金科玉律。 本人作为广美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一员,同样是将西方传统审美精神视为向传统艺术学习的唯一标准,因此,一直坚守和传播,直至十七年前的一次出访——在异国认识

 
【观点】似马非马、似龙非龙,看,这遍地的生灵!

2018-08-15

2016-07-20曾繁坚吴雅琳工作室有一类生灵,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记载,从远古延续至今的传说中,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无不是极度邪恶,其丑无比,毫无阳气,暴戾恣睢的恐怖之怪类,总让人心惊胆寒,避忌不谈,它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鬼”。但,有一个年轻的雕塑艺术家,他的“鬼”却和传说中的“鬼”相去甚远,没错,他就是周巍(周小鬼)。他的“鬼”活灵活现,天生活泼敏捷,丝毫不会给人一种邪恶的恐惧,相反却是让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其说周小鬼的“鬼”,不如说是一个极具喜感的喜剧演员在演绎着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更甚者在纯粹的活

 
【观点】问道传统 走向当代——吴雅琳

2018-08-15

---2016吴雅琳谈新作十几年来,我开始向传统意义上的东方取经,但自去年始,我进入了数码影像和装置的创作阶段。不言而喻,在秉承传统,厚积人文之后,拓展新媒介更有利于发展当代艺术。 《变脸》,就是我思考中国和西方传统艺术如何对接和转换的结果呈现:借用新媒介去传达一种全新的观念;《合璧》,是通过多媒体,反映散落世界各地的天龙山佛造像,寻找、对接、复原的可能性。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没有用新的媒介其实没法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对祖先所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探究和传承的责任;去年的作品《背影》,到今年发展成为装置艺术

 
【观点】吴雅琳为关若宇微个展作序

2018-08-15

若宇的艺术创作基于东方学理,介于对中国狂草书法内在精神的感悟,取其精髓,灵活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其系列作品体现出书法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使其艺术既传达出生命中的繁复,又表达出技艺上的奇巧,在自如挥洒中充满激情,时而宁静致远,时而恣意狂狷。——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观点】吴雅琳艺术、教学心语

2018-08-15

2013-05-02 15:19:45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我尊重个性,她是艺术家的命脉。有个性的艺术才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传播下去的价值。我关注当代,她是艺术的新鲜血液。笔墨当随时代,昨日的艺术已经进入典籍,而今人应当为典籍续集。  *很多人只用手、用脑从事艺术劳动,而我更推崇用手、用脑和用心,——心主虔诚。  *“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遵循这一法则。  *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但先师孔子只关注绘画,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给予雕塑从业者应有的启迪。  *墨分五色,人分九等,在中国古代,

 
【观点】写在蒋剑涛展览之后

2018-08-15

2013-05-10 10:48:44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A-A+  2007年10月25日,我系青年教师,在同事们眼前沉寂了若干时日的蒋剑韬,蓦然,在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馆,推出了一个令人震奋的雕塑作品个展。此次实际上是由学院的美术馆策展,由我院三位青年艺术家,以各自的面貌,展示在众人面前的——“品质-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作品邀请展”。将蒋剑涛的展览称为个展,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由于这三位艺术家个性鲜明且各得其所、各居一层;又由于,占居二楼展厅数百平方米的蒋剑韬之雕塑作品,此起彼伏,林林总总,突显出其统一少变的视觉效果和耐人寻

 
【观点】亦学亦教三十年

2018-08-15

2013-05-10 10:59:32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  记忆中的三十年前(1980年),本人凭借着在大学二年级所画的一幅《背面女人体》素描习作,首先在中国美术馆,既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巡展一圈、并在全国四五十种书籍、刊物中反复刊发,之后,此事在当年的业界内外,还真大躁了一阵。  首先,是我的老师、美学评论家迟轲先生,先替学院拆收了足足一尺多高、来自全国各地,义正词严的批判性信函.其中,有指责画者恬不知耻,指责教师不是人者;更有痛心疾首的,直批当时的《西安日报》总编:何以用党报神圣版面刊发如此伤风败俗之作品

 
【观点】再谈霓裳——吴雅琳景观雕塑创作谈

2018-08-15

2016-12-03吴雅琳工作室大型景观雕塑《霓裳羽衣》落成地点:西安大明宫时间:2010年尺寸:23.6*9*5m材料:青铜贴金 、不锈钢锻造作者:吴雅琳工作团队:彭程、朱英元、卢跃飞、区武、区华兴、蔡丽贤、巫强生、尹远洋、林振福、龚发平、黄文生、康泽聪、陈安敏、谭汝芬、张杰堂、张庆深等采访对象: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采访者:曾繁坚采访时间:2016/11月/18采访地点:吴雅琳工作室编者按: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吴雅琳教授,关注、研究中国传统雕塑近20年,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学术界,有着不容置疑的位置。她广博吸收中国传统文

 1
【观点】致77.78 级同学的一封信

2018-08-15

2013-11-29 20:23:26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亲爱的老同学:  08年羊城匆匆一别,不意已历五秋!人生一世,倏忽而逝。母校广州美术学院,在今年的11月份,又迎来了60周年的大庆!届时,因有着共同的母亲、共同的青春、共同的感恩和共同的记忆,天南地北各界学子,将汇聚一堂。而77.78级,我们这一特殊的群体,更是热切盼望能借此机会,续前缘,再相会!  刚刚过去的五年,大家天各一方,有的依然在事业中老骥伏枥,志怀高远,有的已书写出丰富人生,希冀颐养天年。但,无论是奋斗,积累还是奉献,也无论是平淡,际遇,还是机缘:

 
【观点】致美术高考生的一封公开信

2018-08-15

2013-05-02 15:47:54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吴雅琳A-A+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作为一名广州美术学院的专业老师,今天能在此为备考的你们谈谈自己学习素描的心得,交流广美各学科专业对素描学习的要求以及本人在教学上的认识,实在是一件既有意义又令人快慰的事,希望我的赘言,对你们的备考能有所裨益。  素描是绘画,就基础训练而言,它仅是一种朴素的绘画。不需要多彩的颜料,另类的笔墨和各种刀具。在这里,素描仅仅是学习艺术的拐杖,因此你并不需要赋予它太多的构思,采用繁杂的工具。  学习素描,你只要掌握好或炭笔、或铅笔、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