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序
  • 分类
【访谈】2020.03.07 女神节|沐春光,话心语 (节

2020-04-08

吴雅琳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2011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数码雕塑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省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专家库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资委评委、海南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雕塑学会顾问。作品欣赏吴雅琳 《封城诗草》慷慨赴荆楚,大

【访谈】2019.12.27潮州电视台针对大吴彩塑的不可替代

2020-04-08

2019年12月27日,潮州市电视台针对潮州大吴泥塑的不可代替性和如何传承、发展专程登门采访。本人试谈见解如下: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文化.不同环境和不同地域所产生出来的民间泥塑,因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此,必定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与不可代替性,因此一定是有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2.就传承与发展而言,首先应有政府的立项支持,继之应与高校合作,设立研究所或研究室,以学者与传承人的双轨制培养研究人员和年轻传承人,从理论高度上进行梳理和引领,继之有方向性的培养传承人,让非遗能真正高质量的得到传承,让传承人有更加合理

【访谈】2018.9.9吴雅琳教授接受敦行美术馆采访记录

2018-09-22

吴雅琳教授接受敦行美术馆采访记录(2018、9、9下午4:30)敦:吴教授您好!您是怎么看待这次的展览主题——“纯粹”的?吴:我想今天来到这里,我的关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这个展览上。我跟谭旭(广州敦行公共艺术设计院院长) 认识已经很久了,我是他的老师,他成立公司、成立美术馆这个过程我都是知道的。当时他跟我说过想做这样的一件事(成立美术馆),我听了非常兴奋,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美术馆落成之后,我今天是第一次来,所以我的关注点不仅仅在这个展览上,应该讲是借这次展览去更加深入、立体地了解这个美术馆,从硬件到

 
 
【访谈】2017.03.07她语·南岸至尚美术馆采访《她 &

2018-08-15

《她 • 语——广东省女性艺术展》主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承办单位:南岸至尚美术馆展览时间:2017年3月7日- 4月15日展览地点:南岸至尚美术馆展览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黄沙大道15号御景壹号南岸至尚美术馆画语:传承·创新许多思:(南岸至尚美术馆馆长,以下简称“许”):吴老师,您好。很高兴邀请您来参加我们此次致敬女性艺术家的展览。我们了解到在您踏上艺术道路之前,经历了很多,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数码雕塑研究中心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

 
【访谈】2017.06.05喜好传媒资料

2018-08-15

艺术中的国|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委员会主任 吴雅琳►在人们心中,与泥巴、石头打交道的雕塑世界是男人的天地。实则,女子也可以雕塑刚强,女性与男性在艺术创作中没有高下之分。吴雅琳,便是一位在雕塑界有影响力并开辟了新艺术语言的女雕塑家。“基于西学,取经东方”,她灵活运用西方的造型与东方的哲学思维,用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霓裳舞袖霓裳羽衣(局部)►吴雅琳出生于医学世家,家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她不同常人的才情。从读书写作到素描绘画,她从小便在艺术

 
【访谈】2017.06.21前后传媒采访资料

2018-08-15

传统的缺失与思考 |通常一说起雕塑,大家会先想到这是源于西方的艺术门类。长期以来,讲究科学和解剖的西方审美体系被尊为学习雕塑的金科玉律,而吴雅琳老师却关注到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吴雅琳老师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与硕士生导师,她的艺术与教学直接挂钩,她带研究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传统雕塑,另一个是数码雕塑,并提出了『基于西学、取经东方、拓展未来、走向当代』的理念。1997年,吴雅琳老师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看到一尊北宋的思维菩萨,眼神低垂、从容自在,这种由外及内的美,吴老师从来没有在维纳斯的

 
【访谈】2017广州日报采访资料

2018-08-15

能诗能画擅理论纵横捭阖做雕塑最近,在南岸至尚美术馆举行的“她•语——广东省女性艺术展”上,雕塑家吴雅琳的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尤其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以西方经典大卫头像为基础,将古今中外名人形象、中国戏剧脸谱,以幻灯片形式投影到大卫头像上,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慢慢了解下去,才发现这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女性雕塑家,其作品风格有从写实到写意,也有从传统到数码,风格各异,变幻多彩;而洗掉手上的泥巴,吴雅琳还能赋诗填词,弹拨吹奏……接下来,我们就来走近这位通才式的艺术家。艺术天分高文学

 
【访谈】2011.03躬身事艺 立德为人

2018-08-14

记者:吴老师,请简单谈谈您最近的创作活动?  吴老师:好的。于我而言,创作必须体现个人艺术风格,风格与个性和学识修养息息相关,艺术强调主观特性。在我的景观创作活动中,潘鹤老师对我的启发很大,他在创作的时候不会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相反,他能很睿智的去引导别人,既实现自己的愿望,又满足大家的需求。就我近期一件作品为例:去年我为西安大明宫创作大型景观雕塑《霓裳羽衣》,我带领一个团队奋战两个多月,光3米高的造像就有20人之众。《霓裳羽衣》所表现的是道教神话故事。传说唐玄宗夜来入梦,见众神女身披万道金光,击乐

 
【访谈】2015.12.18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教学

2018-08-14

雷甜甜:您研讨会上说西方雕塑加中国传统产生的化学反映应该是最当代的,请您再解释一下。吴雅琳:研究中国传统雕塑我想应有个学术定位,即“基于西学、取经东方、拓展未来、走向当代”,这个概念在我两年前还不敢这样提出来。早期做研究,我认为是应把西方的传统统统忘掉,做纯粹的、中国的,可是我发现忘不了,而且没必要忘,因为西方的经典本身就很优秀。学习中国传统雕塑最终也不是为了重复古人,这应该是一个清晰的前提。 我们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西方的传统,受他这么多年的教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都使你清醒地意识到学习西方优秀

 
【访谈】2016.04.15专访|吴雅琳谈“敢问路在何方”雕

2018-08-14

敢问路在何方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雅琳接受本报专访  4月15日至5月6日,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吴雅琳女士携手十一位青年雕塑家,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办《敢问路在何方——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展》,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州珠江灯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鎏明雕塑有限公司、广州市澳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市聚响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全情支持。  这次展览是继2015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坪山分馆、珠海古元美术馆、饶平力诚艺术馆三次巡展之后,又回到展览的出发地——广州美术学院举

 
【访谈】2016.06.12问道传统 走向当代——吴雅琳

2018-08-14

---2016吴雅琳谈新作十几年来,我开始向传统意义上的东方取经,但自去年始,我进入了数码影像和装置的创作阶段。不言而喻,在秉承传统,厚积人文之后,拓展新媒介更有利于发展当代艺术。 《变脸》,就是我思考中国和西方传统艺术如何对接和转换的结果呈现:借用新媒介去传达一种全新的观念;《合璧》,是通过多媒体,反映散落世界各地的天龙山佛造像,寻找、对接、复原的可能性。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没有用新的媒介其实没法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对祖先所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探究和传承的责任;去年的作品《背影》,到今年发展成为装置艺术

 
【访谈】敢问路在何方——吴雅琳教授的雕塑人生(摩登养分)

2018-08-14

问道传统,走向当代内容摘要:吴雅琳教授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雕塑,希望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寻找文化之根、审美之源,充分传承传统雕塑自身的同时,创造体现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一批文化精英将西方的雕塑系统引入到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现代雕塑艺术以西方的学院雕塑为主体,长期将中国传统雕塑排斥在外。正是因为这样,吴雅琳教授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雕塑,希望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寻找文化之根、审美之源,充分传承传统雕塑自身的同时,创造体现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传统遇到当代”、“东方融合西方”

 
【访谈】吴老师采访稿——韩小囡、邓渭亮、吕建军

2018-08-14

2007年12月15日午后,我们如约地来到了吴雅琳老师家里。寒暄几句后,我们的访问从吴老师的青少年时期的特殊经历谈起。  问:吴老师,听说您的青少年时期经历坎坷,能谈一下您在77年参加高考之前的经历么?  吴雅琳:我出生在汕头市。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文革期间便有了许多遭遇,我切身的体会是“哀莫大于失学”。12岁时,父亲被关进牛棚,我便失学了,13岁举家被下放到农村,与大人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15岁时在乡下的学校读了一年初中,后来因抄家时翻出了我的日记,其中有少年对人生际遇的感叹,而导致父亲为此几乎身陷囹圄,自己也

 
【访谈】她•语 | 吴雅琳 广东女性艺术展 上马

2018-06-20

 1
取消
技术支持: UWIN极站
  • 微信
  • 首页
  • 雅昌官网